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文山州马关县在中国的哪个位置,其特产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3/29 12:40:15
文山州马关县在中国的哪个位置,其特产有?
文山州马关县是一个边疆小县城,四季更替不明显.
文山州马关县在中国的哪个位置,其特产有?
马关是个好地方可以去看看,不是没有美女是没有发现美女的眼睛.
  下面是马关的一些特产和生活介绍只供参考.
  三七
  异名山漆(芪)、参三七、田七、金不换.全县各乡均有分布,清代已开始人工栽培. 如今三七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格局,2005年新植2.14万亩,GA
  古林箐原始森林风光
  P规范化种植8000亩,全年收获面积8043.3亩,产量144.16万千克,销售收入1.46亿元.
  马关茶
  1981~1984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茶叶研究所对云南茶树资源进行考察,在老君山、古林箐等地发现不少古茶树,属茶树新品种,经鉴定,命名为“马关茶”.2005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为1.64万亩,收获8771亩,产量18.88万千克 ,产值283.2万元.
  砂仁
  多年生姜科豆蔻属草本植物,其子粒、果壳为常用中药,具有行气调中,温脾止泻,健胃消食等功效.1985~1990年,全县种植砂仁3995~2652亩,年产10吨左右.砂仁已成为马关特产,并被《文山特产精粹》一书收录.
  杉木
  杉科杉木属,有红杉、水杉、柳杉、蓖子三尖杉等品种,1990年,国营林场人工杉木林活立木蓄积量61.42万立方米,1982年开始间伐和皆伐,年均提供木材1.3万立方米.
  草果
  约于明末清初随瑶族的迁入而开始栽培,迄今已300多年.籽粒辛辣芳香,既是烹调食品的香料,又是家庭常备的良药,主治咳嗽痰多,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胀,疟疾等病症.2005年全县草果种植面积为8.4万亩 ,收获面积3.5万亩,产量55万千克,产值1375万元.
  塘房桔
  属芸香科、柑桔亚族、柑桔属,常绿乔木,果实色泽鲜艳、果汁丰富、香味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果肉含糖、蛋白质等营养物,果皮中富含维生素A、P,种子富含维生素E.塘房桔属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湿润,在马关县南捞乡塘房村已有200余年的种植历史,因其具有皮薄肉嫩、香味独特、汁多化渣、成熟期晚等特点,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逐渐成为马关县最具特色的名、特、优地方产品.
  兰花
  兰花种类繁多,现已发现原种26种.其中红柱兰于1988年由中国著名兰花专家吴应祥定名为“文山红柱兰”,并于1990年2月荣获第二届中国(厦门)兰花博览会金奖.还有朵素、雪素、珍珠贝母兰、春兰、寒兰矮种、墨兰矮种,已被中外行家列为珍品.常有农民采集上市交易.
  蛤蚧
  壁虎科珍稀药用动物,俗称“哆格”.味咸,性平,具有补肾、壮阳、定喘、止咳、祛风湿、补体润肺等功能.
  马关马
  四肢结实有力,蹄质坚韧,具有耐粗耐劳,耐热耐潮等特点.1981年《文山州地方畜禽品种志》称“文山马以马关马为最好”.马关历史上就有“万马县”的称誉.1952~1990年统计:年末存栏数为9472~27996匹,其中能繁殖母畜占27?7~36%,劳役畜占59.6~85.1%;出栏率约20%左右.
  无角山羊
  俗称“马羊”.是马关特有的一个地方羊种.1981年,全县有2000只左右,后因畅销外地,到1987年仅剩几十只,已被省、州、县列为保种对象.1990年末,全县约有100余只.“无角山羊”具有个大体健,性情温顺,采食快且采食点固定,繁殖力强,膻味小,屠宰率高,便于大群饲养等特点.
  马关大种鸡
  1981年《文山州地方畜禽品种志》定名.特点是:体型高大,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头尾昂扬,外貌清秀,容易饲养.成年公鸡体重4~5千克 ;成年母鸡体重3~4千克,年产蛋80~120枚.
  马关壮族农民版画介绍
  马关县仁和镇阿峨办事处新寨村壮族人民喜爱绘画绣花,木刻版画.1973~1990年,有43名农民创作版画401幅,州展出121幅,省展出54幅,两幅获银质奖,3幅在《民族画报》刊登,5幅被国家选展.1984年10月,应日本国路姬市日中友协会长福田一郎邀请,新寨农民选出24 幅版画作品寄往日本 ,有22幅入选参展,受到日本朋友的赞扬.这些作品以农民独特的思维与手法真实的记录了壮族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状况,刀法纯朴粗犷,饱含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2005年阿峨版画制作出了20幅套色版画,使版画由单一的黑白颜色发展到多种颜色.由于套色版画是刻一层印一种颜色,有几种颜色就要刻几层,这样彩色版画就具有与黑白版画不同的不可复制性,从而增加了彩色版画的价值.   历史根源.马关县阿峨新寨地处边疆,解放前,匪患较多,搞乱了人心,也带坏了寨里的风气,相斗相残的事件经常发生.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群众深刻认识了过去痛心疾首的教训,他们憎恨那些邪恶势力和不良行为,认识到新社会要团结,要奋进,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凡是党委、政府号召的活动,阿峨新寨的人民都积极参加,村里人能歌善舞,他们搞宣传、搞演出、搞绘画,1957年成立了宣传队,1966年在村里开展绘画活动,70年代组织业余文艺演出队在村里演出,并由群众投工投劳建起了文化活动楼,组织文艺演出,图书阅览、电影放映、篮球比赛,一时间文化活动的蓬勃兴起,活跃了村里的人.但时间一长便暴露出了问题:有的活动全靠村里组织,似乎有些不可能,特别是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于是出现了时冷时热的现象,劳动之余,大家似乎没有专门的事做,于是村干部们想出了发展村里人都爱好的画画,既开展了文化活动,画好了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并请县文化馆的老师来指导,经过不断的尝试、改进,阿峨新寨有了版画的历史,群众一拍即合,男女老少都投入到其中.版画活跃了村民们的生活,让他们能在劳动之余天天画、天天刻、天天看、天天印、天天议,杜绝了恶习现象的滋生,堵住了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走上了文化艺术的道路.   阿峨新寨的人之所以喜欢画画,习惯源于用来描花样,壮族山寨里的女子自幼喜欢绣花,她们身上穿的、头上戴的、脚上蹬的,都是她们亲手劳作的成果,一年四季除劳动外,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绣花制衣上,全家老少穿的戴的都出自他们的手,要绣花鞋、花衣、裙子、花帽、头帕、围腰、背被等,花绣得好,首先是绣样要画得好,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能照搬别人的,而要有新意.制衣的过程工序很多,很费工夫,所以忙不过来的时候,家里的人就帮着画花样,久而久之,形成了男人画花,女人绣花的风俗.阿峨新寨的许多人家都保存着背被、小孩的孔雀帽等画的图案,那是真正传统的民族图案.一开始村民们为了避免誊印、剪纸样、涂颜料的麻烦,他们干脆把画画在木板上,用刀刻好,要绣花时就用布去木板上印出花样,这是阿峨新寨最早的版画.后来在文化馆老师的辅导下,他们在木板上增加了其他内容,才演变成了今天的壮乡民族文化——版画.   发展现状.马关壮族农民版画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外.四十余年来,壮族农民共创作版画上千幅,其作品参加过全国及地区性农民画展并荣获多种奖项,还应邀卦赴日本国展出和被《云南画报》等报刊选登,作品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泥土气息得到国内外艺术家高度评价.为此,马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版画在阿峨新寨普遍受到喜爱,并成立了版画小组,全村男女老幼都参加画,有的人家是祖孙三代,父子、夫妻、兄妹等一起上阵.每户有两三人参加是常事,多的人家有五六人.年长的有五十多岁,年幼的有七八岁.村里人对版画非常痴迷、刻苦,经常在一起讨论修改一幅画.同时县委、县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视版画的发展,先后投入16万元资金扶持版画发展,同时组织展团到昆明、文山等地进行版画展出,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并邀请省州美术专家配合我县的文化馆人员对版画人员进行了立意、刻画、制版、印刷、装裱、装框等系统培训,使之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目前,村里的中青年人几乎人人都会制作版画.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阿峨新寨先后共创作了400多幅作品,其中共有175幅作品参加过县里展出;有121幅作品在州里展出;有36幅作品入选“大连市农民画展”;有30幅作品参加“云南省农民美术作品展;有3幅发表在《民族画报》上;有许多幅刊载于《文山日报》等报刊上,其事迹被编入《来自热土的足音》一书(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一大批作品在影展、画展中获奖.有61块刻板、110多幅(双面用)版画原件被马关县档案馆收藏.   价值体现.马关壮族农民版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生产生活类、体育竞技类、科普类等内容,真实地记录了壮族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状况,反映了良好社会风尚,宣传了壮家人的美好生活,有着深刻的民族风俗内涵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它主题鲜明,一幅画基本就表达一个思想,直率坦荡地表现出丰富而真实的内容;它风格独特,在继承民族民间美术遗产的同时,积极吸收专业绘画的有益部分,构图古朴而新颖,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民族特色浓厚,刀法粗犷中不乏细腻,把自己如诗如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版画都出自地道农民之手,比较写实,乡土味特浓.他们在自己纯朴的思想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构思方式,如画穿牛鼻子,他们一个细节不漏地画出全过程;画坐飞机,他们把飞机画得像蚂蚱……正是这些朴实无华、充满童稚味的东西是壮族农民版画的最可贵之处.他们用自己真实的艺术语言,民族特色的刀法,极大的热情,把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人和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努力做到生活、情感、造型艺术语言三者的统一.在艺术手法上,版画不仅保留了壮家的民族特色,还表现出汉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和渗透,体现了壮汉文化的撞击和交融的情形,把壮乡古老的绘画艺术和汉文化艺术巧妙地融合起来,大大促进了壮乡版画的发展.色彩上,不仅有黑白的,有的还有2种以上套色的,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力.编辑本段民族风情
  基本情况
  马关县总面积2676平方千米,辖4乡9镇,乡(镇)下设124个村民委员会2026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傣、瑶等11个民族,截至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82040户350372人,其中,男性人口182937人,性别比为(女性100)107.99.农业人口72597户319615人,非农业人口9443户30757人.在全县人口中:汉族44393户179429人,壮族12371户53943人,苗族16049户74113人,彝族5941户27331人,傣族1478户6495人,布依族1243户6007人,瑶族319户1785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8.96%.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民族间互相交往、通婚,民族风俗相差不明显,但在传统节日庆典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苗族主要有花山节,壮族有二月节和六月节等,彝族主要有火把节,傣族有二月节(也称“过大年”)和六月节,布依族有离娘节和牛王节等,瑶族有盘王节,拉基人有跳掌节等.
  传统美德
  各族人民历来有敬老尊贤、见义勇为、团结互助、济人危难的传统美德,街坊邻里,和睦亲善.村寨里一家有事,全村相帮.新中国成立后,更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新观念、新风尚.1963年 ,开展学雷锋活动,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1984年,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县成立活动委员会.1986年9月,树新风、做好事 ,争创文明单位,争当文明公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向高潮.1984年至1990年,先后评出文明单位209个,文明村镇47个,文明街道14条 ,文明学校37所,五好家庭16567户次.
  民俗禁忌
  正月初一忌扫地,忌串门;初一至十六忌在门前晾晒衣服.正月初三忌煮生米,新婚喜日,孕妇忌进新郎家门.新媳妇娶进家不满三天忌上楼和串门,不满一个月忌在娘家过夜.产妇不 满一个月忌入他人门宅.“开财门”、生孩子忌外人入屋三天,猪、牛、马等大牲畜忌入别家门宅,忌扛着锄头进家,忌背着空背篮和挑着空水桶进家.舀饭忌舀甑子中间的饭.忌用刀砍门槛 或垫在门槛上砍东西.未婚青年忌吃猪蹄叉;小孩忌吃鸡头、鸡脚、鸡下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