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卖花声.雨花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3/28 21:00:19
《卖花声.雨花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卖花声.雨花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2.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1张舜民:字芸叟,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邠县)人.生卒年不详.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徽宗朝官至吏部侍郎,后贬商州.善画,亦能诗文,有《画墁集》.   2阳关:唐朝王维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入乐歌唱,称《阳关三叠》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词的上阕,“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是从屈原的《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转化而来.短短两句呈现的是一幅箫疏的景象: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又名洞庭山,相传虞舜之妃湘君曾游此,故名.作者立于岳阳楼上鸟瞰君山历历在目,但未必能看到片片落叶,这很可能是作者当时正处于失意中的一种感觉,他把自己的处境与落叶联想到一起.如是,这景语也就是情语了.   “十分斟酒敛芳颜”,这时作者已从楼前转到了室内.一位歌女正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收敛起笑容,打算为客人唱一曲送别的名曲《阳关三叠》.但是作者没有同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出阳关的元二,而是即将南下的迁客,不唱也罢.这看是一句表面话,但其中却饱含着作者的无奈、辛酸和悲痛.   词的下阕,“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是酒后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再次来到楼前,他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眺,只见淡远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飘动.作者的思绪随着这飘动的白云不由猛然惊起:“何人此路得生还?”古时岭南一带素称蛮荒绝域,成了历代贬官的流放之地.唐代宰相李德裕被贬海南时曾有诗:“一去一千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这时的作者一定是想到了前辈文人的命运,也想到了自己的命运,这才发出了如此令人震撼的悲叹.词的末两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这是从白居易的《题岳阳楼》诗:“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的化用.长安是借指宋朝的汴京.作者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这首词在内容层次上有很大的跳跃,但结构安排自然得体,了无痕迹.全词起伏跌宕,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感情,深沉真切,动人心魄.这是一首格调很高、有较强感染力的好词.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词中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沈郁悲壮,扣人心弦.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   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如今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   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纡回之妙.“醉袖”二字,用得极工.不言醉脸、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修辞方法.看到衣着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从结构来讲,“醉袖”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紧相呼应,针线亦甚绵密.“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使全词做到了有张有弛,疾徐有致.由于感情上如此一松,下面一句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梁溪漫志》卷七曾评论说:“白乐天《题岳阳楼》诗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芸叟用此换骨也.“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释惠洪《天厨禁脔》).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这首词,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的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