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赏析静夜思的一首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0 07:05:03
赏析静夜思的一首诗
赏析静夜思的一首诗
静夜思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我国流传的《静夜思》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有个别字有出入.此外,《静夜思》还是两首现代歌曲的题目.
  作品内容
  【明代】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宋代】
  床 前 看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山 月,低 头 思 故 乡.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701年正月十六[2月28日]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内容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