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怎么用导游词写象鼻山的风景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3 21:13:15
怎么用导游词写象鼻山的风景啊?
怎么用导游词写象鼻山的风景啊?
欢迎大家乘船游览美丽的漓江.
漓江属于珠江水系,发源地在桂林北面兴安县境内的猫儿山.猫儿山是史称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海拔2238米,号称中南最高峰,漓江由猫儿山下的涓涓细流汇集而成兴安县境内至今还保留着秦始皇时期修建的“灵渠”,它是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史称“兴安灵渠”,它把漓江的水和湘江的水连接起来.湘江在湖南境内,属于长江水系.大自然赋予了它特定的方式.大家都知道,“世上无水不东流”是因为地球西部地形高,东部地形低所造成的,但惟有湘江的水是由南向北而去,漓江的水由北向南而下,所谓“湘漓分流”、“相离而去”,漓江故此得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另外漓江的“漓”字,在字典里面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大概也是漓江名称最佳的含义.漓江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作用,灵渠开凿之后,它沟通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对秦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以及对桂林乃至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深刻的影响.
竹江景区
(群龙戏水)
在前面右侧临水的山壁,有几根悬垂倒挂的钟乳石柱,它们形态嵯峨,形神兼备,仿佛像几条饮江的巨龙,它们的身子,隐藏在山壁内,只有龙头向着水面.第当春夏水涨,龙头便会吐出雨露.传说这几条龙是天帝派它们到漓江边来采集桂花香精的.很久以前这些山坡上长满了桂花,那冲天的香气直贯天宫,引得嫦娥也想偷偷下凡,天帝为之震怒,于是派来了这几条神龙,要把这桂花的香气全部吸尽带回了天宫.谁知道神龙到了这时原形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它们不仅没有带走人间的桂花,反而引来了天庭的雨露,它们把雨露倾注在崖壁下的潭里,从此这个潭就叫沉香潭.沉香潭的水灌溉了漓江两崖的四方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的桂花树枝叶长得更加繁茂了,漓江八月两岸到处都是桂花香,怪不得人们都把这片地方叫桂林呢!
草坪景区
(锣鼓鸳鸯滩)
弯弯曲曲的漓江,有一个湾就有一个滩,有人数了一下,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水程,共360.5个滩.滩头滩尾水比较浅,漓江从滩头上流过,发出淙淙的响声,这响声仿佛是天宫中的仙乐,听了叫人飘飘欲仙.其实这哪里是仙乐,这是漓江的音乐,请大家看,左岸边有两块大石头,一个像圆鼓,一个像金锣,当地的村民们都叫它们锣鼓石.右岸边两座拔秀的小山柱,仿佛是一对锣锤和鼓棍,大家仔细听,仿佛还有一对鸳鸯在唱歌呢.
杨堤景区
(八仙游江)
右前方,山到了这里突兀而起,云到了这里虚无缥缈,给人以幻境的感觉.这一带山峦叠嶂,气势雄伟,前面一组8个山头,很像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个仙人,靠近江边头光光的是铁拐李,旁边的是曹国舅,下面戴帽子的是河仙姑,接下来的是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蓝采和、钟汉离,正好8个.据说有一天,8位仙人各显神通,飘洋过海,结伴而行,他们来到了漓江边上,看到了美丽的漓江风光,这里碧水青峰,田园似锦,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这个景点取名叫“八仙游江”.
兴坪景区
(溯江鲤鱼)
前边有一个山峰又长又大,横亘在漓江边,整个山形很像鲤鱼,鱼头朝右,鱼尾朝左,鱼嘴跟右边的这座山峰相连,在高高的鱼背上有一组小山峰构成了鱼鳍,真是一条活灵活现的大鲤鱼,那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条鲤鱼,谁也没有办法称它的重量.那鳍鱼又像一只小哈巴狗,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狮子狗,它的头部、眼睛、四肢都很清楚,真是可爱极了.
桂林山水有四大特点: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么漓江除此之外还有瀑布、流泉、险滩、竹林四绝.有人说:漓江不仅仅有这睦,而且还有怪、迷、奇、绝四大特点,那就是古榕之怪,画山之奇,冠岩之迷,半边渡之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阳塑景区
(“带”字石刻)
碧莲峰上碑文石刻很多,特别是山腰石壁上刻有清代光绪年间一个草书“带”子更是令碧莲生逃.其字形结构意味深长,人称一字诗,竟包含了“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的韵味和笔意.从欣赏这个“带”字,最后我们应该总结漓江的精神就是一个“妙”字,漓江风景的自然美,妙不可言.
各位朋友,今天的漓江游即将结束,欢迎您及您的朋友下次再来游览漓江.
广西伏波山详细导游词 浏览次数:437
伏波山濒临漓江,孤峰雄峙,东枕江水,遇阻回澜.园内集中了山、水、洞、石、庭园、文物、六美兼具,有“伏波胜境”之誉.
伏波山 位于漓江之滨,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故以为名.又因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此,有远珠伏波传闻得名.唐时山上曾建有伏波将军庭.现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远珠洞、试剑石、千佛岩、珊瑚岩等名胜,还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 钟,为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远珠洞内的试剑石,紧靠漓江,为一自洞顶垂悬而下之巨石,距地面仅寸许,戛然而断,实为奇观.相传为伏波将军试剑所致.远珠洞和千佛岩,分布着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称“伏波胜境”.
伏波胜境 在伏波山公园中,在三开对称、硬脊斜坡、黄琉璃瓦盖的仿古牌坊建筑.主体建筑上有楚图南书“伏波晚棹”的匾额:4根主柱上挂着张安治撰书的264字长联.“伏波胜境”丰富了园容,并起点景的作用.
伏波回廊 在伏波山第2级平台上,为“凵”形游廊建筑,伏波山前的土坡,形成两级平台,为使二者融为有机的整体,建造了这组回廊.在这级平台上,沿东南边缘建筑游廊,与平台北边的挡土墙自然形成一个院落,院内种植花木.廊前置亭,亭内存放古代“千人锅”.顺游廊拾级而登,达第3级平台,平台与茶室和庭院相衔.回廊曲折有致,步移景换,妙趣横生.
钟亭 位于伏波山南麓,还珠洞南口西侧,为单层翘檐攒尖顶4角方亭.高4.7米、,宽4.5米.长4.4米,面积19.8平方米.因亭中存放古钟而得名.钟亭方正古朴,与文物协调和谐.古铁钟高2.5米,径1.7米,重2524公斤,铸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用以宣扬孔有德封藩建旗之功.孔有德、明将,从清兵入关,有功、封定南王,镇广西、顺治八年(1651)创建定粤寺.翌年农民军领袖李定国克桂林城,孔有德自缢.15年后,其婿孙延龄、女孔四贞至桂林任广西将军和仪卫执事,扩建定粤禅寺,并铸钟以纪战功.钟顶部有《多心经》一卷;四周各栏用“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作铭文的引首;钟体为“本旗功德主金名”,实则是当年军事头目的名录,以宗教掩盖政治目的.这口钟,过去作为寺门的法器,现在成了历史发展的见证. 还珠洞 又名伏波岩、玩珠洞,在伏波山腹.现在的主洞口南向,高2米,洞内高4~6米,宽6~8米,总长127米.洞底面积约612平方米.洞受北西向南北两组裂隙制约,沿平缓的岩层层面和裂隙经溶解与冲刷发育形成,距今约1万年.
古时,还珠洞临江东向,唯有泛舟而进的东口,因称东岩.此洞有各种传说:“一说汉伏波将军在此试剑,故以伏波名岩;一说有老龙在洞中玩珠,称玩珠洞;或说马援南征,载薏苡归,龙王疑为珠,风浪大作,尽倾于此乃至,所以叫还珠洞.这几种称谓,唐宋以来都相继沿用,现在刻”还珠洞“3字于南口东壁,以作定名.
还珠洞岩傍水际前漫江滨,麓遏澜回,波涛汹涌.隔江东望,葱翠绝尘.岩内唐人造像、宋代题刻特多.自唐以来,携亲结伴,游人不辍,更有煮泉瀹茗,屡游不厌,誉为“胜绝在桂林岩洞之上”者.
试剑石 在伏波山还珠洞中,明《赤雅》载:“其最奇者,有石悬空而下,状若浮柱,去地一线不合.闻昔有神人名揭谛者,试剑于此.”清金 《广西通志》说,“洞中踞石有巨人迹,宛如刻纹.又紫白二蛇,蜿蜒相向,存浮石络其项,大似老龙戏珠.”关于试剑石,有种种传说,也有说是马援试剑造成的.宋经略安抚使范成大曾在此举行鹿鸣宴,祝愿乡试告捷的举人,“应表明年第三闾”.在此之前,桂林地区出过两名状元,一是唐代的赵观文,一是宋代的王世则,传说还珠洞悬石若是“岩石连,出状元”,所以试剑石又名“状元石”,表达了人们对多出良才的美好愿望.宋梁安世在石旁题刻的《试剑石词》有“怪石虚悬象鼻”,也有称之为“象鼻石”的. 珊瑚岩 还珠洞内临江北向的一小岩,高1.75米,宽1.1米,深5.5米,面积6.05平方米.宋代朱希颜在岩侧的伏波潭(还珠洞试剑石旁)中得一古生物化石,如枯萎的岘山松柏,枝干挺拔,无花无叶,色泽晶莹,铿然有声,认为是稀世之珍,赋诗刻石还珠洞壁记之.人们遂以珊瑚命岩名.珊瑚岩虽小,马王洲,明月峰诸景可尽收眼底.
千佛岩 在伏波山腹,与还珠洞相连.3层:上层南北长6米,东西宽7.4米,高12米,面积44平方米;中层距上层2.3米,宽与上层同;下层高2米,长20米,宽1.5米,面积50米.3层总面积约133平方米,可拾级盘旋而上.顶层刻有佛像36龛239尊,“千佛”极言其多,这里的造像,多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有的还镌有“造像记”;“桂管监军使赐绯鱼袋宋伯康,大中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镌”,距仿1140余年,是宝贵的佛教艺术杰作,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水塔亭 在伏波山西半山腰.建于1954年,高约5米,面积10.5平方米.圆形、单檐、攒尖顶,立柱四周为坐登,亭外有平台,四面栏杆.亭的底部是广西师范大学的自来水蓄水池,亭建池上,设计精巧,供水,观景,装点江山,一亭多用.
癸水亭 在伏波山北临水之处.金 《广西通志》载:“宋范成大以古记‘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因作亭水上.”范成大职兼数十州,重任而与人民同心,建亭、赋诗,《癸水亭落成诗》有“愿挽江流接河汉,为君直北洗檐枪”句.癸水就是漓江.檐枪是彗星的别名,指战乱,亭早废了,但象征“和平与发展”的癸水亭以及诗人善良、崇高的品德,则长驻游人心中.
正夏堂 据文献推断,为宋范成大建,堂址疑在伏波山西麓.伏波山还珠洞临水处,有睢阳杜易书、吴郡范成大立的“正夏堂”三个隶书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一.杜易与范交好,精书艺.范成大《鹿鸣宴诗》跋有“种桂正夏,进德二堂”句.范建正夏堂,杜书匾额其上,围刻洞壁以水,足见其珍.今堂废碑存,佐考古建筑之证. 八桂堂 在叠彩区伏波山西北八角塘一带,宋广西经略安抚使程节于绍圣四年(1097)兴建,手植8株桂树其间,命名为八桂堂.堂处桂林三大名山之间,北枕叠彩,东南西南倚伏波和独秀峰,东傍漓江,且当时偏离市街,是“岁时栽盍提醪,口箫腰鼓,以游遨燕赏为事”的好地方,八桂堂是一组建筑群体,有“车骑乐舞”的广庭,有“迎曦”“待月”楼,塘中有洲,上有“熙春台”,水面上有“流桂泉”、“知鱼阁”.建成后对游人开放,“为一时盛游之地”.南宋有影响的几部著作,《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和文人题刻等都有记录. 听涛阁 在伏波山东南石崖上,建于1964年,是依山贴崖而建的2层坡顶楼阁,用以接待、观景.总面积106.34平方米东南为2格8开通长大玻璃,上层大阳台挑出,视野开阔,最宜远眺.室内后墙为天然峭壁,石纹如画,磅礴而和谐;室外构垒料石,与大玻璃窗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屋顶是水泥小坡顶,覆以黄琉璃瓦,是优秀的园林建筑.
桂林芦笛岩介绍导游词 浏览次数:513
芦笛岩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人踪迹,现洞内存历代壁画77则.自1959年发现并开发后,如今已建有餐厅、茶室、水榭、湖池、曲桥,并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桂林时必至的旅游热点.
芦笛岩所在的光明山, 从前叫毛毛头山.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 仅容一人进出, 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 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临桂县志》里, 记载了光明山, 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来的壁书70余则, 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这些壁书表明, 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之洞, 可是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
“芦笛岩头枷锁破, 桃花源内仙灵唱.”(郭沫若《满江红·咏芦笛岩》)解放以后, 人们生活安定, 用不着避难了, 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 经过勘测建设, 于1962年正式开放.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芦荻草, 据说可以做成笛子, 取名芦笛岩.
芦笛岩是一个囊状的岩洞, 进口与出口相邻, 进洞处为原来的天然洞口,出洞处是开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 游程约500米.岩洞是70余万年前, 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带流动溶蚀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 是在岩洞形成以后, 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 顺着岩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发, 碳酸盐类沉淀结晶, 逐渐堆积而成, 千态万状态, 琳琅满目.
芦笛岩的特点是洞中滴水多, 石钟乳、石笋、石柱发育成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别多.游人进洞, 在林立的石柱缝隙中间转来转去, 加上彩色灯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熊瑾玎《赞芦笛洞》诗, 作了生动的描写:
桂林岩洞多灵巧, 芦笛新开巧不同.
异彩缤纷今古自, 奇踪探索忘西东.
初临绝壁悬崖上, 似入琼楼玉宇中.
莫怪吾华常自傲, 世间那有此仙宫.
诗人极力赞美芦笛岩, 将它引为我们中华的骄傲.
芦笛岩的景观, 不仅精致美观, 而且珠联壁合.满洞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等, 好似象牙雕刻, 仿佛黄杨木雕, 美观异常, 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我们游览芦笛岩, 能够欣赏到许多美妙的景致.
桂林象鼻山简介 浏览次数:690
象鼻山又称象山.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这一百看不厌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汇合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与象身之间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洞内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脚有石级小路通上山顶.山顶平展,绿树成荫,当年太平军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顶的东端有明代的实心砖塔,因嵌有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塔身好似圆形宝瓶,又像剑柄,又有人称之为瓶塔或剑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创与唐代的云峰寺,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讲法传经.可惜古寺早废,只留下这座佛塔叙说当年盛事.象鼻山,景色优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标志,最令中外游人喜爱.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 浏览次数:663
七星公园 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省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三将军墓 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 的桂林防卫战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防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壮烈牺牲.1946年, 国民党政府建“三将军墓”以示纪念, 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题字.1982年重修, 墓地呈葫芦形, 宽16米, 长20米, 占地320平方米.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00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再给你一个简练一点的!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我是你们这会桂林山水游的导游,感谢大家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会尽自己的所能为你们讲解的!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这一带的山有个特点,就是在平坦的大地上和江边,一座座拔地而起,危峰兀立,各不相连.
我们现在在桂林市的市中心,这边有一座危峰.它叫独秀峰,奇峰突起,犹如一支擎天大柱,被称为“南天一柱”.
接下来呢?我带领大家乘着木舟去观赏桂林最美的一条江,叫漓江.大家能看出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吗?对,漓江的水是出奇的静,静的我们根本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有许多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漓江的水还非常的绿,绿的简直可以与无暇的翡翠相媲美.
大家请看,这一个景点就是“象山水月”.它就是象山与本身水月洞的合成.这个象山又叫象鼻山,因为它酷似一只正在江边吸水的大象.这个象鼻山那探入水中的长鼻,与其山体形成了一个圆圆的洞穴,名“水月洞”.洞内十分的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