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古代诗人的故事(4个长一点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6 07:08:14
古代诗人的故事(4个长一点的
古代诗人的故事(4个长一点的
1、
著名诗人宋之问曾经官至考工员外郎,但因事屡次贬官.后在贬谪途中经过江南,到著名的灵隐寺游览.一天夜里,皓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反复吟诵,又总觉得不满意,没法写下去.寺里有个老和尚,点着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夜深了还不睡觉,有什么事啊?”宋之问回答道:“我刚才想对此寺题诗一首,却思路不顺,出不了佳句.”老僧要宋之问把他的诗诵一遍,听完后他自己又反复吟诵了几遍,最后说道:“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一听大为震惊,对这两句诗的遒劲和壮丽感到十分惊讶.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诗一直续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细的僧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在宋之问的追问下,他回答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逃走了,没有抓到他们.将帅们担心漏掉了大头目,不知道会有多大的罪责,就在当时战死的几万人中,找了两个与他们相貌相似的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报送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他们没有死,也不敢再抓捕来送给朝廷了.”因此,徐敬业后来得以在衡山落发为僧,直到九十多岁才死.骆宾王当时也落发为僧,并遍游各处名山,后来到了灵隐寺.据称他到灵隐寺一年后便去世了.但宋之问贬谪途中游灵隐寺,应当是公元705年以后的事,那时骆宾王已经至少是八十岁的人了.
当年他们虽然兵败,但因为当初起兵是为了复兴唐朝,所以后来有时抓到了他们,也都设法为之开脱,把他们放了.只是当时罪名很大,骆宾王的诗文大都散失了.后来唐中宗即位,下诏书搜求骆宾王的诗文,只收集到了几百篇,仅仅是其全部诗文的一小部份,经过整理后以《骆宾王文集》之名而传世,后来清代又稍有增补,重刻为《骆丞集》.那首骆宾王帮宋之问所作的《灵隐寺》诗,因为只有两句(或四句)是宋之问所作,所以也收在《骆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骆宾王身世的人宁愿认为那是宋之问的诗,把它归入宋的诗集中.
《灵隐寺》一诗传出后,曾经引起一时的轰动,特别是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读之令人心胸开展、豪情满怀,因此人们争相传抄.但与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们还能从骆宾王其它诗中找到,比如《叙寄员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其中“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与“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极其相似,其思维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脉相承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这首诗中也反映了骆宾王曾经有过归隐求道的思想.虽然这种思想还偶尔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诗中,但当时骆宾王毕竟太执著于世间时局的转变,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败后无路可走时,才终于走上了自己早就应该走的入道之路.
2、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的第三节.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3、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