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抒情散文阅读集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4 07:36:13
中考抒情散文阅读集锦
语文中考阅读说明文怎么回答

说明文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①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

中考作文是写记叙文好还是抒情散文好写 (本人表示记叙文记叙的事一塌糊涂)

首先是看你擅长哪个,不过,中考时我们老师要求我们最好是写记叙文,因为比较保险,而且也好写点.但是要写一篇好的记叙文也是不容易得,你要把真情实感融汇到文章字里行间中,要能“以情动人”,这样分想低都难.最

有没有写景抒情散文的现代文阅读题集

《湘行散记》、《透明的哀伤》、《槭树下的家》、《在黑暗的河流上》

2011年南冲中考试卷语文阅读题

解题思路:根据文章内容,理解说明文的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作答解题过程:答:1、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

2010自贡中考阅读松子茶答案

14.(4分)“情怀”指“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15.(6分)松子外形晶莹细白(2分),是历经冰雪,经过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具有高远的境界(2分);“松子下油锅”,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

链接的第7页第五题(近年初三化学中考推断题集锦的第五题)开始

5、(2002年山西省,32)某溶液由Na2CO3、Na2SO4、H2SO4、Cu(NO3)2、KNO3、NaCl六种溶液中的两种组成.对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试根据各步实验

如何阅读语文文章?如何写作?抒情散文呢?

hardworking!我有一个做语文试卷的高考语文试题答题要点一、选择题?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注意选对的、错的、错的少的、多的、相同的、不相同的,用铅笔划出.?1、拼音:复习形声字误读的,多音字,常

求一抒情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女作家:芙蓉姐姐文章内容:因自己长得丑发胖所以很忧愁三件事:第一,找老公;第二,找情人;第三,找鸭子.

求写母女情的抒情散文阅读,急用!

荷叶与红莲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望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飘散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含苞欲放的,今晨

中考名著阅读练习题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题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主要内容: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地书写

语文中考阅读题的解答方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

2013年枣庄语文中考阅读答案

17.简要概括文章写了五官之间

语文学科中考阅读

解题思路:阅读文章前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以及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也要抓住关键词、句,同时随时联系问题的内容。使问题和文章结合起来。解题过程:同学:下面是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现代文阅

《桃花源记》.《出师表》 中考阅读

只有出师表:09,顺义词: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庶竭驽钝.竭:竭尽以彰其咎:彰:显扬句: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我因此十分感动,于是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翻译: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

黄纲学习网有!说明文阅读练习 一、说窗  “窗”字,初创时为“囱”,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说:“囱,在墙曰牖(音you,窗子),在屋曰囱.象形.”远古先民的穴居之口开在屋顶,既是门,又是窗,所以,

北京中考现代文阅读

解题思路:这种题型也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老师把所能涉及到的方法都给你说说,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解题过程: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求解抒情散文阅读方法如何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找情感句,分析文章内容,找抒情方式(间接抒情或直接抒情),找文章线索.

北京市中考文言文阅读范围

解题思路:略解题过程:1.《叔向贺贫》《国语》2.《曹刿论战》《左传》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鱼我所欲也》《孟子》5.《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7.《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