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五课童趣:作者都写了哪三件事用一句话表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4 01:07:21
初一第五课童趣:作者都写了哪三件事用一句话表示?
初一语文第五课童趣的解释

5童趣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

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第五课苏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第五课解释,就是童趣

[编辑本段]译文回忆起我小时候,视力特别好,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新生出的最纤细的羽毛,只要见到细微的东西一定要仔细察看它的纹理,因此常常产生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乐趣.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

初一上册语文第五课童趣的练习题答案是什么?

一:略二:1.(1)项:脖子(换字)(2)果:果然(加字)(3)林:树林(加字)(4)兴:兴致(加字)(5)方:正(换字)(6)驱:驱赶(加字)2.运用讲述大意的方法来解释文言词语,力求语句通畅,并注

初一语文第五课童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天,“我”再看两只小虫在草间争斗玩耍时,突然有一只癞蛤蟆,把他们给吃了,因为当时我还小,心灵幼稚,于是,把癞蛤蟆用“鞭子”抽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正是因为作者有一颗童心,所以才能发现物外之

初一上语文第五课童趣的现代文翻译.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观察极细小的事物(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

初一第五课童趣感悟500字

沈复《童趣》批注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人在知识、阅历丰富以后,回头再审视先前学过的东西,往往有新的发现.批注式阅读法同样适用于老课文重读.《童趣》是初一上学期的第一篇文言课文,在事隔一年半

2011初一语文基础练习第五课童趣的答案

(童趣)预习案2011.9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反方式和语言习惯.2.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词语.3.处于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了解作

跪求初一上册第五课,童趣的答案

《童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l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2.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及联想和想像的作用.l过程与方法:1.学习

第五课 童趣

解题思路:要结合文中的人物形象来判断分析。解题过程:作者为什么“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他为什么不打死癞蛤蟆?答:因为当时的作者除了天真活泼,充满童趣的特点之外,还善良,爱

初一语文新支点第五课童趣现代文阅读答案

1.后来:开朗(或舒畅),近来:乐观(或豁达,若答“坚强”等不得分)2.(1)“颤巍巍”反映了母亲的病情严重,依然接听病友的电话,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2)运用夸张性比喻,把“通讯录”比喻成“巨额财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童趣】的末句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善良可爱,天真无邪,丰富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稚气烂漫的思想感情.(我们老师是这样讲的)

初一语文作业本第五课作业本《童趣》

第一题应该不用回答了吧!第二题开始秋毫(比喻细小的事物)昂(抬)首(头)观之项(脖子)为之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徐(慢慢地)喷以(用)烟果(果然)如鹤唳(鸟鸣)云端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底

初一上册语文书的第五课《童趣》:"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

因为自己自得其乐了,感到这些事十分有意思,神游于“山水”.

初一第五课童趣:作者都写了哪三件事?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6记,先存前4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

初一语文导学上册第五课 童趣

建立在作者的细致观察与丰富想象的基础之上;第一件事:掌中戏蚊;第二件事:神游山林;第三件事:鞭打蛤蟆

初一第五课《童趣》的全文意思是什么?

译文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

初一第五课童趣 作者的“物外之趣”来源于什么?

1.观蚊成鹤2.神游树林3.观虫斗,鞭蛤蟆我们老师讲过了

初一第五课中的“ 童趣” 具体指什么

就是作者小时候因为富有想象力,喜欢幻想发生,其中有“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的三件趣事事情.

初一《童趣》课文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趣事

一,、观蚊如鹤二,、神游山林三,、鞭打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