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送信息时的笑话1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1:49:50
古代传送信息时的笑话100字
古代的信息传递有什么特点

耗时间、没有安全性、不能保证消息的真实性、传递的信息量不够多

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

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的变革

古代:交通基本靠腿通信基本靠嘴现代:多种工具,多种手段.比较:从北京到苏州:步行2个半月--还要一路天气合适,古代比较常用.快马一个星期--在驿站兴起以后,有能够换马和休息的场所,路况也有了大规模的提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烽火传递信息(驿传制度)西周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之间联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设一个驿站,备良马周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货物等.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

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几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

邮驿制度的驿是指a接力传送信息b步行传送信息c起码传送书信d烽火传递信息

C骑马传递信息吧你是不是打错了,应该是骑马.古代驿站是换乘马的

对比古代信息传递和因特网传递信息的方式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烽火台,狼烟,人工传递(骑马传信),信鸽.费时费力,消耗人力财力物力,信息传送量有限,传送速度慢,传送周期长.受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因特网,网络传递方式,发邮

选择题:计算机中传送信息的基本单位是()?

C、位8位=1字节也就是1B=8b,或者1Byte=8bit1024字节=1kb1024kb=1mb1024mb=1gb1024gb=1tb一个英文占用1个字节,一个汉子占用2个.位是比字节更小的单位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的特点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5]快马传书.[6]传竹筒:官家,民

古代错别字笑话搞笑

1.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题也不会答.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

古代的错别字笑话,晚上了,明天一早就要交,错别字笑话啊,古代的,最好不要是念的笑话,最好是写的错别字笑话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

量子传送到底是怎么回事?目前实现的隐形传输是仅仅传送信息吗?可能实现传送实物吗?

不是“实物传输”的概念.其实“量子传输”的“传输”二字局限性太大.要了解量子传输,先要明白“量子纠缠”是什么.给你举个例子:我们两人去银行的同一个取款机取了2元硬币,你一个我一个,之后,无论我们相隔多

古代写错字所造成的笑话

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大比之年,他去参加乡试,试卷到手,一个字也答不出来,急中生智,忙在考卷中写上自己是李鸿章的亲戚.无奈“戚”字不会写,.写成了“我乃中堂大人之亲妻”.主考官看过后在旁批

计算机内部一切信息存取、处理、传送的形式是什么

计算机里没有12进制,有16进制,不过那是为了人们阅读的,汇编里用的比较多.计算机内部一切信息存取、处理、传送的形式是什么----2进制

谁知道哪些古代的笑话要有趣的

人发笑的艺术,其主要表现方式即是幽默.而幽默的本质就是有趣、可笑和意味深长.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任何平淡庸劣的价值取向和因循固陋的思维方式,都与幽默无缘.现实生活中,

为什么红外线传送信息的最大速率比蓝牙快?

他们的设计标准和设计初衷不同.蓝牙设计的时候是为了方便地连接一些便携的外设,例如耳机,键盘,modem之类.基于这个初衷,不需要很大的数据率,但是需要很高的兼容性和多个设备同时连接的防止互相干扰等等,

为什么电磁波可以传送信息?

可以将它的振幅大小,频率大小,相位等物理量与事先约定好的其他信息相对应起来.打个简单的比方:我用很大的力锤你一下,我就给你一个信息“我想和你找茬”;而轻轻锤你一下,我就给你一个信息“我叫你有事儿,转过

古代获取信息的方法

书是贵族阶层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生产生活实践的知识以口口相传,地域风俗的形式在普通民众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