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初中鄂教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24 23:23:26
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初中鄂教版
把文言虚词“所”的一些常见用法编成以一短文章并加以解释.

【“所”常见用法】1.名词:地方,处所.2.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译为:……的东西(情况、工具、行为)3.与“以”构成固定词组“所以”:译为:①……的原因;②用来……的东西(情况、工具、行为

在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常用词——之、其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全面一点,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有多少

一、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之用\x0d  (1)作副词\x0d  ①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才.\x0d  例:乃悟前狼假寐.\x0d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x0d  ②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

孔雀东南飞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倒装句,以逆煎我怀,“以”表示“因为”

文言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有哪些?

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初中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而"的用法一、连词:表七种关系1、表承接关系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2、表因果关系:因而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②

求文言虚词“然”的用法!

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

文言虚词或的用法

或huò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或许.或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或然.或则.某人,有的人:或告之曰.稍微:不可或缓.不可或忽.不可或缺.或者笔画数:8;

辨析下列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不惑(也)难矣也——语气助词,舒缓音节.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语气助词,表判断.3.弟子何久(也)也——语气助词,表疑问.1.于起身也,(则)耻师焉则—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1.以:把2.以:因为3.以:到?4.以:固定搭配?无意义?

苏武传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以有3种用法.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4的主要文言虚词用法

高中有18个文言虚词需要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总结(重要的)

我觉得没有必要分的那么清楚,我们又不需要写文言文,目标还是上大学,只需要把平时老师将的重要的,翻译经常见的记住大部分就行了,我就是这样过来的,另外做题还有技巧,看你老师怎么跟你说了

求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买字典啊.看你也不是什么大方的人了.这样的题目什么分也没.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两种说法争论不一,其中一种翻译成“啊”)B.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呢?固定搭配)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自托于赵?(什么“何以”

文言虚词用法巧记怎么巧妙记住常见文言虚词18个的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常见文言虚词“之”的意思

.之(1)用作代词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②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