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酸度时为何用硝酸而不用盐酸或硫酸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23 23:33:30
控制酸度时为何用硝酸而不用盐酸或硫酸
钱币为何用铜制造而不用铁

是由矿藏量决定的,矿藏量也决定了这两种金属的产量和市场价值.铁的矿藏量比铜的小啊~!那么铁的价值低,同样的商品用铜作为一般等价物则携带的少啊~!其实历史上金银的价值是一直下降的,就是由于产量的变化引起

测氧气分数时为何用红磷而不用白磷?

(1)白磷---有毒,自燃;不易控制!(2)红磷---无上述缺点!

成语“山清水秀”,为何用“清”而不用“青”

汉语中的“清”和“青”是两个意思完全不同的同音字.在“山清水秀”这个词语中只能用“清”,用“青”则是一种误用或是一种用语不规范的表现.正因此,语文课本1995年版改“山青水秀”为“山清水秀”了.从词语

以碳酸钙为基准物,以钙指示剂标定EDTA时为什么控制酸度为12-13

因为在此条件下,钙指示剂与钙离子形成稳定的酒红色配离子;而EDTA与钙离子能形成更稳定的无色配合物,释放出钙指示剂,显蓝色.

以碳酸钙为基准物质标定edta时应控制溶液酸度多少

以碳酸钙为基准物质标定edta时,若以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应控制溶液PH=12--13

用CaCO3为基准物,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浓度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为多大?为什么?如何控制?

钙指示剂(NN)一般在强碱性(pH=12~14)下使用用NaOH调节酸度即可事先加入NaOH,使Mg(OH)2被沉淀出来,防止Mg(OH)2吸附封闭指示剂.

路灯为何用黄光而不用白光?

不同的波长给人眼造成不同的颜色感觉,从红、橙、黄、绿、蓝、靛(蓝紫)、紫.眼睛的敏感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强烈变化.例如,在很好的照明条件下,眼睛对550nm波长的光(黄光)的敏感程度是红光或蓝光的20倍.

在铁铝离子共存时,如何用EDTA标准溶液控制酸度法滴定三价铁离子?怎样避免铝离子的干扰?

在pH=2左右的情况下滴定,Al不会干扰测定.加氟离子不行,氟和铝铁都会络合,EDTA和Al反应条件是pH>4.

为什么焰色反应要用盐酸洗铂丝,而不用硫酸硝酸

因为盐酸洗掉后剩余的盐酸容易挥发,不会残留在铂丝上.

为什么不用硫酸来消解土壤,而用盐酸,硝酸,高氯酸等强酸性物质

这个是因为有些土壤含有重金属元素,与硫酸根易产生沉淀或絮状物,也就是说硫酸根的沉淀物多于其他阴离子,影响土壤鉴定,还有一个就是会产生硫化物气体,这个硝酸根的可能性很低,但首选还是盐酸,毕竟土壤中有可溶

过氧化氢的含量测定用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时能否用硝酸、盐酸、和醋酸控制酸度,为什么

不能硝酸有氧化性,可能将过氧化氢氧化盐酸有还原性,可能将高锰酸钾还原(但不会将重铬酸钾还原)醋酸酸度不够,同时醋酸属于有机酸,可能与过氧化氢生成过氧乙酸(非典时候用的消毒剂)不能保证反应没有干扰.在激

为何用玻璃棒蘸浓盐酸或者浓硝酸靠近,产生白烟,证明有氨气

浓盐酸与浓硝酸都会和氨气发生激烈反应!生成氯化铵或是硝酸铵晶体!也就是白烟!所以可以根据这个反应来证明氨气的存在!

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得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

不用硝酸,是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不会产生氢气,而是水.浓硫酸也具有强氧化性.因此实验室制取氢气时用稀硫酸或稀盐酸.

为什么验证硫酸根用盐酸而不用硝酸酸化溶液?万一溶液中有银离子呢?

万一溶液中有银离子,可以先加过量盐酸沉淀之过滤之再用氯化钡检验之不用硝酸之理由同上两楼

制备Mg为何用MgCl,而不用MgO,制备Al为何用Al2O3,而不用AlCl3?

AICL3属于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以离子形式存在.故不能电解AICL3;而MgO的熔点很高,电解需要消耗太多能量,所以电解MgCL2.共价化合物在溶液中可以电解.

标准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时,指示剂为何用酚酞,不用甲基橙

1.强酸滴定强碱2.选用指示剂,关系到一个滴定突跃.自己可以算出突跃范围在9.7-4.3.如果是氢氧化钠滴定盐酸就是4.3-9.7.选择指示剂的范围落在这里面就可以.3.酚酞范围8.2——10甲基橙范

用高锰酸钾测定双氧水时,能否用HCL,Hac和硝酸控制酸度?为什么?

不能的,因为酸性高锰酸钾有氧化性,而硝酸也有氧化性,会混合,就会影响测定;而Hac的话,是酸性较弱,则效果不明显;盐酸的话,盐酸有强挥发性,不易保存,所以还有用硫酸最好的

请看这个英文句子为何用an而不用a.

老式英语:Hotel读outl,所以anhotel;新式英语:hotel读houtl,所以ahotel.两种都对!

用高锰酸钾法测双氧水含量时,能用硝酸,盐酸和醋酸溶液来调节酸度?

不能.因为硝酸有强氧化性.而盐酸中的氯离子能被高锰酸钾氧化.醋酸是弱酸.一般用稀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