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某种商品每周的需求量是一个随机变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12:17:59
设某种商品每周的需求量是一个随机变量
设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为0.8.则当价格分别提高10%、20%时,需求量将如何变化?

我不知道你说的需求弹性是不是价格需求弹性,如果是的话需求量变化率是在8%-16%之间变化

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5,当它降价8%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请写下具体步骤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百分比需求量增加=1.5*8%=12%

经济学基础计算题 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8,当它降价10%是,需求量会增加多少?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所以需求量会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8X价格变化的百分比10%=8%是缺乏弹性的

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6当它提升10%时需求量会减少多少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所以需求量会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6X价格变化的百分比10%=6%

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是正比还是反比?

从理论上来说,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是呈负相关的.(之所以不说反比,是因为反比是指线性相关,也就是类似于一次函数)比如说黄金很贵重,所以买的人就不是很多从实际上来说,有许多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是呈正相关的.

设某商品的需求量Q是价格P的函数,Q=5-2P^0.5,那么在P=4的水平上,若价格下降1%,需求量将________

Q=5-2P^0.5当P=4,Q=1dQ/dP=P^(-0.5)dQ=P^(-0.5)dP当dP=4*(-1%)=-0.04P=4dQ=1/2*(-0.04)=-0.02因此需求量将减少0.02,为减

设某商品需求量Q与价格P的函数关系为Q=50000e^-2p,试求需求量Q对价格P的弹性

记弹性为E,由需求价格弹性定义: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可知E=(△Q/Q)/(△P/P)=(dQ/dP)*(P/Q)=(-2*50000e^-2p)*p/(50000e^-2

概率论设商品一天的需求量身一个随机变量,它的密度函数是f(x)=xe^-x,x>0.其余f(x)=0.

设第二天需求量为Z,X,Z独立同分布f(x,z)=xze^(-x-z),x>0,z>0两天需求量为YY=X+Z卷积公式fY(y)=∫(-∞,+∞)f(x,y-x)dx=y³/2e^(-y),

当人们的平均收入增加0.2时,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0.3,计算需求收入弹性?

收入弹性=0.3/0.2=1.5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得更多,是正常物品,奢侈品.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q是价格p的函数q=1/5(28-p),总成本函数C=q^2+4q.求:生产多少单位的产品时利润最大

利润Q=q*p-C;求q使得Q最大,q=1/5(28-p)即p=28-5q;Q=q(28-5q)-(q^2+4q)=-6q^2+24q;可见q=2有最大值,Q=24

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5,当它降价8%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

你说的是对的,没给出具体的价格和数量的比例时候你确实无法确定增量,除非有其他前提条件,但他这里是百分比,不是具体下降数量.所以等于是综合了就是说8%=deltap/p而你算出来的12%是deltaq/

设某种商品的需求量x与价格P的关系为Q(P)=1600(1/4)的P次幂,则当商品价格P=10元时,需求弹性为?

利用公式就可以关于价格的弹性就是价格乘以边际需求在除以需求即EQ/Ep=p*Q'/Q=p*[1600(1/4)^p]'/1600(1/4)^p=p*[1600(1/4)^p](-ln4)/1600(1

设某商品的需求量Q是价格p的线性函数Q=a+bp,已知该商品的最大需求量为40000件(价格为零时的需求量)(补充)

当p=0时,需求量最大是a而商品的最大需求量为40000件所以a=40000当Q=0时,最高价格(-a/b)而最高价格为40元/件所以b=-1000Q=40000-1000pT(收益)=40000p-

一商店经销某种商品,每周进货的数量X与顾客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Y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且都服从区间[10,20]上的均匀分

设Z表示此商店每周所得利润,则:Z=1000Y,      Y≤X1000X+500(Y−X)=500(X+Y),  Y

一道微积分的应用题,设某商品的需求量Q是单价p的函数:Q=12000-80p,商品的总成本C(Q)是需求量Q的函数:C(

需求量Q是单价p的函数:Q=12000-80p,则P=(12000-Q)/80,收入=PQ=(12000Q-Q2)/80,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销售利润=100Q-Q2/80-2500-2Q,求导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