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南乡子辛弃疾上阙表达了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06:05:15
南乡子辛弃疾上阙表达了什么?
南乡子辛弃疾上阙表达了什么?
辛弃疾的词属于豪放派,无论是爱国词、爱情词,还是农村词、闲适词都能体现出这一点,从中显示了其英雄特色,纵观辛词,可以从内容、题材、境界、风格等几个方面来领略其内涵.在论述中,我还简要分析了其原因,看到了其深远的影响.从中我认识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何如不丈夫”的真男儿,见识了稼轩词,从而更加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豪迈奔放 广博深远 境界开阔 寥阔悠远 真心情
12世纪下半叶,词国耸起了巍峨博大的第一高峰——稼轩词.其作者辛弃疾正如近人王国维所评:“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①可见辛弃疾是南宋第一大词人已是不争的事实.辛弃疾词作的显著特色是处处显示了英雄特色,无论是其词作的内容与题材、境界,还是其风格、语言、表现手法等都显示了这一特色,接下来我们将有所侧重的领略一下辛弃疾词作的英雄特色.
一、 从内容和题材来论述辛弃疾词中显示的英雄特色
词这种文学格式自从萌于隋,其内容、题材一直在春花秋月、家园闺阁、离别相思的尺寸范围内.陈陈相因?三百年的“词为艳料”的樊篱,直到北宋才被“以诗为词”的苏轼冲破,从而开创了豪放一派,而真正将词发扬光大并有所建树的是辛弃疾.这一点古人已早有认识.“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之处,万哲成绝句,而若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著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②辛弃疾将词的内容、题材进一步散文化,使无事不可入词.试举一首《西江月·遣兴》领略一下: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正是这样,辛弃疾用大气磅礴的歌词,写抗金爱国的篇作,也是辛词的主要内容.
第1页 (共8页)
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词,其内容大致可分作四个大类,即爱国词、农村词、闲放词、爱情词.其中尤其是激昂慷慨的爱国词是辛弃疾的主调,代表辛词的最高成就.也最能体现英雄特色.
我们试举两首爱国词看一下其中的英雄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辛弃疾南下写的第一首词,世人多认为它是诗人深情怀念北国故乡的怀乡曲.而我们可以从中处处都可感到其英雄特色.首先是此词的气势,只有一个英雄广博深远的胸襟才能写出,一气呵成,想的是收复失地,展英雄才华.特别是“看吴钩,拍栏干.”更衬出爱国诗人意气昂扬的壮美雄姿.他不仅是在思乡,更是在表英雄之志:不管政治环境怎样恶劣,一定要为光复中原奋斗到底.
下面我们再看一首更明显表现英雄特色的辛弃疾的词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亮的词作.他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一位意气昂扬的将军形象,用看剑惊梦的豪兴和麾下分炙,弦翻塞声的场面,烘托这位将军点兵待发的豪迈气慨.从的卢快马,霹雳弦惊两句,我们对这位将军似乎有点面熟,他不正是诗人《鹧鸪天》里写过的么?“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画的将军形象,原来就是辛弃疾壮丽的影子呵!这首壮词的豪情可引陆游的两句诗来作注脚:“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可见此词虽为抒为国事忧心的义愤,但气势仍然是充沛的,始终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精神,体现了辛词雄健豪宕的一贯风格.
象这样体现英雄本色的爱国词举不胜举,象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被梁启起评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的《摸鱼
第2页 (共8页)
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我们再看一下其它内容的词作.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何如不丈夫.”④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讲的,“惟大英雄乃大惰痴,如以楚项羽之霸,当其无面见江东之际,歌之虞兮虞兮奈若何!”亦魂销意尽!一往情深.何况“富贵非吾事,儿女古今情”的辛弃疾呢?也就如刘克庄的《辛稼轩集序》云:“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⑤辛弃疾的爱情诗虽写的少,但写的很好,有的人甚至选其爱情诗作为其代表作.但是,我们应看到在他纤秾绵密的作品之中,同样是表达了他自己的一种根本的本质.请看这首《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开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写的真是荡气回肠,千回百转,纤秾绵密,好极了.请看他第一句,就是千回百转的写出来的,每一个春天,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花开之后,有风雨,一次风雨,花就零落一些;已经是开了一半的残花,还能经得起几次风吹雨打?“更能消,几番风雨”,真是多情.去年春天走了,好不容易盼来了今年的春天,可是“匆匆春又归去”,今年的春天也断送了.就是以一个诗人多情善感的爱心惜春的感情来看,就已经很好了.然而辛弃疾不只是这们的,我们已说过,辛弃疾所有的词不论是写的欣喜的、悲哀的,还是写的豪放雄壮的,纤秾绵密的,他的本质都是不变的,都是写他对自己的祖国、故乡不能忘怀的那一份关心的感情,是他自己的一份忠义奋发的志意.换言之,也就是都表现了他的英雄特色.开头以下的内容分析也是围绕这一本质,也就不再赘述.爱情词中表现的感情深挚,是与他爱国的感情深挚是一致的,都是他那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英雄壮志的表现.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山东济南)人.他生于沦陷区,受祖父教诲,自幼便有推翻民族压迫、光复神州的大志.高宗绍兴三十年,金主完颜
亮大举南犯,22岁的他聚众二千,参加耿京的抗金起义军,杀了叛徒,活捉汉奸,
第3页 (共8页)
突围南下.孝宗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四年,通判建康府,上疏守淮,又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先后提出抗金大计和恢复中原的建议,但遭冷遇.后又任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安抚使,任职时,招纳流亡,训练军旅,奖励耕战,打击豪强,安居民生,但屡遭当权派疑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落职闲居信州上饶,几达二十年.晚年又被起用,做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府任内,他积极为北伐准备,但朝廷对他不重视,未能展其才用.结果是“换得东家种树书”,朝廷只让他过田园生活终老.辛弃疾一生三起三落,大多数是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于是写了不少朴素清新的农村词和潇洒卓荦的闲放词.
辛弃疾罢官后闲居农村,对农村题材相对熟悉,于是写了不少农村词,且由于作者写农村是作为和恶浊官场的对证,一心把农村当作自己避难的桃花源,写得有些理想化.如他写的一首农家生活词.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立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上片写两位老人过着幸福的晚年,表现农村生活的和平宁静.下片写年青人的生产活动,特别写“无赖”的小儿是传神生动至极的.从中也看出诗人感情农村化的倾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能屈能伸,在不得志的时候,并不消沉放弃.而是积蓄力量,放松一下心情,以图英雄宏图得展.也惟此作者表现出来希望过这种和平宁静的日子,才能不被主和派所妒嫉,甚至才有再次起来的可能,痛哉!
辛弃疾倍受压抑,虽在农村中寻得片刻宁静,但也有的词作就透露出他所在的农村并不宁静,是对他的思想有所触动的,如《南歌子》: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道枕边声.试问清溪何事未能平? 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
意思是说,夜深人静,枕边传来幽咽跌宕的溪水声,仿佛在为人间倾诉着不平.这时,早已有人倾听着远处的第一声鸡叫,开始踏着惨白的月色,为生活在坎坷不平的路上奔走.他们虽然不象官僚们一样每天去争名逐利,可谁也难得过安静的日子.上、下两片各用疑问语气煞尾,话说得很隐晦,含意是清楚的:住在农村的人也并非象他笔下所写的那么清闲安适,谁都有生活担子压着的呵!这里还
第4页 (共8页)
有一层深意,作者比农民更苦,他不是苦于物质而是苦于精神,苦于自己的豪志不得施展,苦于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这是一个英雄用血和泪在倾诉,并在激励自己.
辛弃疾的闲适词更注重心境的描写.同样也与爱国词、爱情词、农村词一样,由一条主线贯穿,只是此时同农村词一样采取的是壕堑战术,是让精神休息,以图东山再起,并保存自己的力量.我们还是用词人的闲适词作来说一下其中显示的英雄特色.
玉楼春(戏赋云山)
何人夜半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暼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此词是以谐趣文字写自然界瞬息万变的现象,艺术地说明浮云遮不住山峰的真理.构思新颖,遣词奇峭,虽是以闲适心情写云山变幻,何尝不可以当寓言读.从“忽见东南天一柱”一句,透露云遮不住山,也就隐含着抗战派是撑持东南(南宋)政局的顶天柱石,它决不会被像浮云般的主和派所压倒的.“且喜青山依旧住”,诗人充满着多么自豪自信的语气,在游戏笔墨中仍不失其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再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正是诗人忧国忧民心情的写照.上片说早年涉世未深,不识人生艰苦,志气高昂(爱上层楼),把复杂的人间万事看得非常简单,以为想到便可做到.下片写而今在“蛾眉曾有人妒”,积极主动为主和派所不容后,认清现实,又无人可诉,无处可说所领悟到的真情真话.作者把一位英雄的痛苦心情和深沉感慨写得含蓄蕴藉,跌宕有致,真是金子在何时都发光,只不过此时有所遮掩,我们也可读出英雄豪迈之气.
二 从辛词的意境与风格,来体会辛词中显示的英雄特色.
我们不仅仅能从辛词的内容、题材方面领略其词作的本质——英雄特色,而
第5页 (共8页)
且我们也可以从意境与风格等方面来体会一下.
王国维推举稼轩词讲:“幼安好处,有性情、有境界.即以万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慨.”⑥辛弃疾的确是用“吴钩”,“万里长剑”,“长空”等意象,始终围绕抗金、统一祖国的理想和这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这一重大中心母题,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境界阔大的画面.这种由爱国激情酿制成的艺术境界,写得那样真挚强烈,展现的眼界胸襟是那样的寥阔悠远,自然会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导致精神上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影响,从而成为古典诗歌里的稀世瑰宝.
这类境界阔大的词是辛词的精华,俯拾皆是,下面试举一些例子: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太常引》)
要挽银河仙浪,天际洗胡沙.(《水调歌头》)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沁园春》)
待燃犀下看,凭栏拍遍,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
所举词例,前三例是写恢复统一的理想,申大义,表决心,抒壮怀,理直而气壮,见高而识广,所谓“大声鞺鞳”,是以震撼人心,鼓舞斗志.后两例是发泄抗金主张被阻,壮志难酬的忧愤,慷慨悲歌,笔伐权奸,千古同恨,读之使人在钦佩诗人对祖国振衰起敝的强烈责任感的同时,也引起了学习诗人为自己的时代贡献全部力量的愿望.这种忧心社稷,警顽立懦的开阔词境,正是辛弃疾英雄特色的显示,也只有辛弃疾这样的真英雄、真丈夫才能写出这样境界开阔的词作.
稼轩词的主要格调是雄健,也是豪放词的特色.前人所谓“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⑦指的就是这种风格.这自然是由具体题材内容决定的,所以雄健风格的作品,在辛词中占有主要地位,不论是社交应酬,流连光景,独抒情志,怀古咏史,无处而不牵连着爱国思想,因此写的大气包举,雄盖一代.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6页 (共8页)
当然辛词的语言,表现手法,比喻的大量运用等也显示了英雄特色,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分析.
三 稼轩词表现英雄特色的原因
首先关注辛弃疾个人.他幼有大志,博览群书,且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正如当代中山大学安泰教授所评:“辛稼轩词,思力沉猛,笔势纵横,气魄雄伟,境界恢扩,每一下笔就有笼盖一切之概.此由其书卷多,襟抱广,经历丰得来,绝非粗莽线率者所能借口.”也正因此凭借其丰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书写其凌云之志,才形成其词有艺术性的英雄特色.
其次,是由于辛弃疾注重学习,他吸取婉约词的特长,丰富豪放词的技巧,以优美的词体形式,写豪迈奔放的感情,好像三峡的流水,在狭长曲折的崖谷间穿行,更增添惊湍骇浪的壮美.他还学习了前代或前人的特长,学习苏东坡自不待兮,辛弃疾的胸襟,他的豪放,他的颓放,有似于李太白;他的用白话描写,引俗语入词,又受了白乐天的影响.可见他是一位集大成者,这一切都用于表现他的英雄本色.
再次,也就是家庭与社会对他的影响.他出生于沦陷区,自小祖父就对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他的斗志与勇气,增加他的学识.本想把他培养为军事人才以收复失地,辛弃疾的确也不负所望,军事才能卓绝,由《美芹十论》及他当地方官的一系列政策即可得知.但是宋朝自北宋开国“杯酒释兵权”以来,一直文弱,不重军事,主和派占上峰,主战派受压抑.于是辛弃疾正如其学生范开所写“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名自许,有将相之才,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⑧于是也只有在诗词中表现他的英雄特色,在梦中回到“吹角连营”,在沙场上“点兵”.从而使其词作带上很大沉郁色彩.
辛弃疾充满英雄特色的词作,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诗词作者,从而形成“辛派”,就是如今读来,仍平添几多壮志,几多豪气,给人以许多激励与鼓舞,也就是说其英雄之志,英雄之气一直在影响、感染着我们.
注释:
①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卷一43条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58页
第7页 (共8页)
②周济 《宋四家词序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第79页
③梁启超 《艺蘅馆词选》批语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1年
④鲁迅 《答客诮》 选自《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第93页
⑤刘克庄 《后村大全集》 《辛稼轩集序》 卷九十八
⑥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卷一43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第59页
⑦永瑢、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稼轩词提要》 齐鲁书社本
⑧范开《稼轩词序》 见于《稼轩词编年笺注·附录二》 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第596页
参考文献:
【1】夏承焘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一版
【2】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3】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4】刘扬忠: 《辛弃疾词心探微》 齐鲁书社 1990年
【5】唐圭璋编: 《全宋词》(全五册) 中华书局 1986年 tibtpfkk 2009-08-29 10:56:31 他们结拜姐弟了 李师师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个女子了,因为,她的身影竟牵连着三个不同的文化领域.作为宋朝皇帝的宋徽宗赵佶,无疑是和李师师走得最近的.另外,一个是梁山泊的好汉浪子燕青,一个则是宋朝的名词人周邦彦.可以说在李师师的身旁,既围绕着官方文化,也围绕着平民文化.这样就促成了李师师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
赵佶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他宠信蔡中、童贯,过了二十五年荒淫腐败的皇帝生活,最终死在了耻辱的俘虏浪途中.他喜欢诗词,但他的词作很平庸,作为官方文化的代表,他抛弃军国大事不理,而沉溺于李师师的软玉温香中,本身便是北宋灭亡的标志.作为下层女子的李师师,自然也不敢对作为当朝统治者的皇帝有丝毫反对,只能与他“同床异梦”.既然如此,那么多一个燕青来搅局也就似乎在情理之中了.
与赵佶相比,燕青则是当时最下层民众的代表,他先是大明府卢员外的仆人,一身花刺,“更兼吹得弹得,唱得舞得,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后是梁山泊的好汉,人称“浪子燕青”.据施耐庵先生的《水浒传》记载,此人乃天巧星转世,梁山泊排名三十六位,扑术是天下扬名,泰安州曾打败了擎天柱任原.可谓是文武全才.燕青与李师师的交往,理由要比赵佶的堂而皇之的多,那是为了梁山泊招安,那是为了精忠报国,是无可比拟的大事.如果说,赵佶是一个荒淫的统治者,周邦彦是一个咬文嚼字的酸文人,那么,燕青就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平民英雄.
李师师和周邦彦的交往,既不是和赵佶那样赤裸裸的肉体交易,也不是和燕青那样带这些江湖儿女的侠骨柔情,而是更多的有“学术交流”的意义.周邦彦才华横溢,李师师亦非泛泛之辈,而且两个人一个精词,一个工曲,一写一演,一唱一和,有道是“日久生情”.古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又怎么能肯定周先生与李女士不来点儿爱情滋生呢?
因此,李师师的爱情把历史文化、侠义文化和宋词文化连在了一起.最后,李师师是当了皇上的情人,还是当了词家的爱妾,抑或是浪子的压寨夫人,这个问题竟缠绕了我的心神.
李师师选择了谁呢?
首先,准确排除的是赵佶.他是皇帝,是统治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他前有满朝文武,后有六宫妃嫔,上有七庙列宗,下有皇子王孙,他不可能亲自去挑战封建的规律,便是有心也无力.后来,国破家亡,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管什么李师师,只能叹几声“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来抒发一下身为阶下囚的苦闷了.
然后,可以排除的是周邦彦.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中说周邦彦和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迫离开京华,还留了一句“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来总结自己的这次爱情经历.据说,有一首《风流子》也是抒写了周邦彦对李师师的相思至深.也就是说,周邦彦最终也没能拥有李师师.其实,无论周邦彦是否离开京华,他与李师师的爱情纵能开花,也不可能结果.周邦彦生于1056年,卒于1121年,生平事迹较详细,他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徽宗时为徽猷阁侍制,提举大晟府.可见,他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试问,一个深明孔孟之道的儒子,怎会娶一个妓女为妻?而且,从史书的资料中我们也能知道,周邦彦的后来生活,也确实和李师师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燕青也是可以排除的.在《水浒传》的后面,罗贯中一直是以鄙夷的目光描写燕青和李师师的交往,所以,燕青在功成之后,“收拾一担金银,竟不知投何处去了”.两个人的故事,便无疾而终.而同时,燕青也是可以不被排除的.因为,燕青和李师师都是下层群众的代表,两个人都是在历史上恍惚而过——燕青跟着宋江,李师师挽着赵佶和周邦彦,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不能像电视剧的情节一样,孤舟箫韵,江湖飘篷呢?可惜,这样的看法,未免牵强,未免太罗曼蒂克,未免太一相情愿了.
李师师最后也没有融入了北宋的任何一种文化,相反的,倒是她成了北宋文化的归宿.
岳飞挺枪高歌,“抬望眼,仰天长叹,壮怀激烈”;苏东坡扁舟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壮志难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为宋朝文化的集中代表的“宋词”在山河破碎的南宋,终于开始了它的豪迈和奔放.
而在北宋时,宋词的主要风格,只是叙述羁旅情爱的婉约风格.
曾朗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留下的却是一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立志革新的政治家王安石唯只能徘徊于仕与隐、进与退的行廊里,一边“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或许,他们的行情万丈已经被铭入碑册,但他们的一丝游叹都被流传民间.文人墨客记住的,是他们附在“杨柳岸,晓风残月”后的一阵文化骚乱.在李师师的歌与乐之间,他们的词作从黄河渗入西湖,由着千百年动荡的车马,载到了私塾先生的启蒙课本里,然后,再到二十一世纪的黑板上.
岳阳楼沉默了,《清明上河图》沉默了,而中国文化没有沉默,他还在沸腾,还在奔涌.
北宋,那座威武的汴京城,在女真族的马蹄声中,轰然倒塌.随着赵构在杭州城的一声哀号,北宋文化彻底的崩溃了.
李清照给了北宋文化一个空格,李师师便抱着她的琴瑟为它画上了一个句号——一个让宗泽、岳飞、韩世忠都无可奈何的句号.赵佶踏着这个句号走向了死亡,燕青踏着这个句号走向了江湖,周邦彦则没有触到这个句号.李师师终是死了,是死在历史的角落里,是死在了金朝的兵戈丛中,还是燕青的怀里,已不得而知.
但至少,和北宋一样,李师师是短暂而且华丽的.
少年身价冠青楼,
玉貌花颜世罕有.
万乘当时垂睿眷,
何忧壮士不低头!
李师师也是幸运的.因为,在从古至今的女子中,还没有一个,能同时挽住皇帝、侠客和文人的手臂.她给了赵佶肉欲的满足,她给了燕青一纸赦书,她给了周邦彦一杯别离酒,同时,也给了自己神秘传奇的妆饰.
太委婉的北宋,在金朝将卒“南朝无人矣”的嘲笑声中,湮没在了黄河冲流来的泥沙下.
那里没有赵佶,因为他的尸骸在遥远的东北.
那里没有燕青,因为他是一个不由得拘束的浪子.
那里没有周邦彦,因为他的最后一声叹息是在遥远中散去.
那里却不一定没有一个李师师,她在温柔富贵中生来,也在温柔富贵中死去.枕着北宋都城烟花般的繁荣,孤独的死去.或许,其实她根本就不需要皇帝、侠客和文人,她要的,只是她永不会朽老的容貌.她要的,只是她口中唱出的最优美最华丽的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