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为什么当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就无法继续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22 08:14:07
为什么当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就无法继续了
为什么当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就无法继续了
九品中正制本来就是以士族门阀为其制度根本的,它的兴起是因为当时文化的局限性,当时只有士族门阀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它的没落是因为后世文化的繁荣为庶族地主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奠定了基础,皇权的巩固和提升促进了士族门阀的衰落,士族子弟的不思进取,腐朽没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统治者为扩大统治基础,采取科举制使庶族中的优秀人才得以使用,达到氏庶河流.
再问: 那九品中正制度为什么会取代察举制啊
再答: 但由于汉朝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之手。当时被举者占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特别在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流弊百出,察举制度亦因此遭到极大的破坏。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开九品中正制先导的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来带兵打仗。这无疑是对当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冲击,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大纠正。指导思想的改变,引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的形势,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就把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了,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