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冰心《我的童年》赏析,批注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3 15:39:21
我的童年
我生下来七个月,也就是一九○一年的五月,就离开我的故乡福州,到
了上海。
那时我的父亲是“海圻”巡洋舰的副舰长,舰长是萨镇冰先生。巡洋舰
“海”字号的共有四艘,就是“海圻”、“海等”、“海琛”、“海容”,
这几艘军舰我都跟着父亲上去过。听说还有一艘叫做“海天”的,因为舰长
驾驶失误,触礁沉没了。
上海是个大港口,巡洋舰无论开到哪里,都要经过这里停泊几天,因此
我们这一家便搬到上海来,住在上海的昌寿里。这昌寿里是在上海的哪一区,
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母亲所讲的关于我很小时候的故事,例如我写在《寄小
读者》通讯(十)里面的一些,就都是以昌寿里为背景的。我关于上海的记
忆,只有两张相片作为根据,一张是父亲自己照的: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
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我就站
在她的身旁,头上是一顶青绒的帽子,身上是一件深色的棉袍。父亲很喜欢
玩些新鲜的东西,例如照相,我记得他的那个照相机,就有现在卫生员背的
药箱那么大!他还有许多冲洗相片的器具,至今我还保存有一个玻璃的漏斗,
就是洗相片用的器具之一。另一张相片是在照相馆照的,我的祖父和老姨太
坐在茶几的两边,茶几上摆着花盆、盖碗茶杯和水烟筒,祖父穿着夏天的长
衫,手里拿着扇子;老姨太穿着沿着阔边的上衣,下面是青纱裙子。我自己
坐在他们中间茶几前面的一张小椅子上,头上梳着两个丫角,身上穿的是浅
色衣裤,两手按在膝头,手腕和脚踝上都戴有银镯子,看样子不过有两三岁,
至少是会走了吧。
父亲四岁丧母,祖父一直没有再续弦,这位老姨太大概是祖父老了以后
才娶的。我在一九一一年回到福州时,也没有听见家里人谈到她的事,可见
她在我们家里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记得我们住在山东烟台的时期内,祖父来
信中提到老姨太病故了。当我们后来拿起这张相片谈起她时,母亲就夸她的
活计好,她说上海夏天很热,可是老姨太总不让我光着膀子,说我背上的那
块蓝“记”是我的前生父母给涂上的,让他们看见了就来讨人了。她又知道
我母亲不喜欢红红绿绿的,就给我做白洋纱的衣裤或背心,沿上黑色烤绸的
边,看去既凉爽又醒目。母亲说她太费心了,她说费事倒没有什么,就是太
素淡了。的确,我母亲不喜欢浓艳的颜色,我又因为从小男装,所以我从来
没有扎过红头绳。现在,这两张相片也找不到了。
在上海那两三年中,父亲隔几个月就可以回来一次。母亲谈到夏天夜里,
父亲有时和她坐马车到黄浦滩上去兜风,她认为那是她在福州时所想望不到
的。但是父亲回到家来,很少在白天出去探亲访友,因为舰长萨镇冰先生说
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派水手来叫他。萨镇冰先生是父亲在海军中最敬仰的上
级,总是亲呢地称他为“萨统”,(“统”就是“统领”的意思,我想这也
和现在人称的“朱总”、“彭总”、“贺总”差不多。)我对萨统的印象也
极深。记得有一次,我拉着一个来召唤我父亲的水手,不让他走,他笑说,
“不行,不走要打屁股的!”我问“谁叫打?用什么打?”他说“军官叫打
就打,用绳子打,打起来就是‘一打’,‘一打’就是十二下。”我说,“绳
子打不疼吧?”他用手指比划着说,“喝!你试试看,我们船上用的绳索粗
着呢,浸透了水,打起来比棒子还疼呢!”我着急地问“我父亲若不回去,
萨统会打他吧?”他摇头笑说,“不会的,当官的顶多也就记一个过。萨统
很少很少打人,你父亲也不打人,打起来也只打‘半打’,还叫用干索子。”
我问“那就不疼了吧?”他说,“那就好多了⋯⋯”这时父亲已换好军装出

来,他就笑着跟在后面走了。
大概就在这时候,母亲生了一个妹妹,不几天就夭折了。头几天我还搬
过一张凳子,爬上床去亲她的小脸,后来床上就没有她了。我问妹妹哪里去
了,祖父说妹妹逛大马路去了,但她始终就没有回来!
一九○三——一九○四年之间,父亲奉命到山东烟台去创办海军军官学
校。我们搬到烟台,祖父和老姨太又回到福州去了。
我们到了烟台,先住在市内的海军采办厅,所长叶茂著先生让出一间北
屋给我们住。南屋是一排三间的客厅,就成了父亲会客和办公的地方。我记
得这客厅里有一幅长联是: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我提到这一幅对联,因为这是我开始识字的一本课文!父亲那时正忙于
拟定筹建海军学校的方案,而我却时刻缠在他的身边,说这问那,他就停下
笔指着那幅墙上的对联说:“你也学着认认字好不好?你看那对子上的山、
竹、三、五、八、九这几个字不都很容易认的吗?”于是我就也拿起一枝笔,
坐在父亲的身旁一边学认一边学写,就这样,我把对联上的二十二个字都会
念会写了,虽然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究竟是哪几本
古书。
不久,我们又搬到烟台东山北坡上的一所海军医院去寄居。这时来帮我
父亲做文书工作的,我的舅舅杨子敬先生,也把家从福州搬来了,我们两家
就住在这所医院的三间正房里。
这所医院是在陡坡上坐南朝北盖的,正房比较阴冷,但是从廊上东望就
看见了大海!从这一天起,大海就在我的思想感情上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
置。我常常心里想着它,嘴里谈着它,笔下写着它;尤其是三年前的十几年
里,当我忧从中来,无可告语的时候,我一想到大海,我的心胸就开阔了起
来,宁静了下去!一九二四年我在美国养病的时候,曾写信到国内请人写一
幅“集龚”的对联,是:
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
谢天谢地,因为这幅很短小的对联,当时是卷起压在一只大书箱的箱底
的,“四人帮”横行,我家被抄的时候,它竟没有和我的其他珍藏的字画一
起被抄走!
现在再回来说这所海军医院。它的东厢房是病房,西厢房是诊室,有一
位姓李的老大夫,病人不多。门房里还住着一位修理枪支的师傅,大概是退
伍军人吧!我常常去蹲在他的炭炉旁边,和他攀谈。西厢房的后面有个大院
子,有许多花果树,还种着满地的花,还养着好几箱的蜜蜂,花放时热闹得
很。我就因为常去摘花,被蜜蜂螫了好几次,每次都是那位老大夫给上的药,
他还告诫我:花是蜜蜂的粮食,好孩子是不抢人的粮食的。
这时,认字读书已成了我的日课,母亲和舅舅都是我的老师,母亲教我
认“字片”,舅舅教我的课本,是商务印书馆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从“天
地日月”学起。有了海和山作我的活动场地,我对于认字,就没有了兴趣,
我在一九三二年写的《冰心全集》自序中,曾有过这一段,就是以海军医院
为背景的:
⋯⋯有一次母亲关我在屋里,叫我认字,我却挣扎着要出去。父亲便在外面,
用马
鞭子重重地敲着堂屋的桌子,吓唬我,可是从未打到我的头上的马鞭子,也从未把我爱

跑的癖气吓唬回去⋯⋯
不久,我们又翻过山坡,搬到东山东边的海军练营旁边新盖好的房子里。
这所房子盖在山坡挖出来的一块平地上,是个四合院,住着筹备海军学校的
职员们。这座练营里已住进了一批新招来的海军学生,但也住有一营(?)
的练勇(大概那时父亲也兼任练营的营长)。我常常跑到营门口去和站岗的
练勇谈话。他们不像兵舰上的水手那样穿白色军装。他们的军装是蓝布包头,
身上穿的也是蓝色衣裤,胸前有白线绣的“海军练勇”字样。当我跟着父亲
走到营门口,他们举枪立正之后,父亲进去了就挥手叫我回去。我等父亲走
远了,却拉那位练勇蹲了下来,一面摸他的枪,一面问“你也打过海战吧?”
他摇头说“没有。”我说“我父亲就打过,可是他打输了!”他站了起来,
扛起枪,用手拍着枪托子,说:“我知道,你父亲打仗的时候,我还没当兵
呢。你等着,总有一天你的父亲还会带我们去打仗,我们一定要打个胜仗,
你信不信?”这几句带着很浓厚山东口音的誓言,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着!
回想起来,住在海军练营旁边的时候,是我在烟台八年之中,离海最近
的一段。这房子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座旗台,是和海上军舰通旗语的地方。
旗台的西边有一条山坡路通到海边的炮台,炮台上装有三门大炮,炮台下面
的地下室里还有几个鱼雷,说是“海天”舰沉后捞上来的。这里还驻有一支
穿白衣军装的军乐队,我常常跟父亲去听他们演习,我非常尊敬而且羡慕那
位乐队指挥!炮台的西边有一个小码头。父亲的烟长朋友们来接送他的小汽
艇,就是停泊在这码头边上的。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渐渐地进入了角色!这营房、旗台、炮台、码头,
和周围的海边山上,是我童年初期活动的舞台。
冰心《我的童年》赏析,批注
解题思路: 赏析并总结分析。
解题过程:
同学:请参考,希望对你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帮助!祝学习进步!
我的童年
我生下来七个月,也就是一九○一年的五月,就离开我的故乡福州,到
了上海。(总写自己出生情况,提到搬家“上海”,引出下文。)
那时我的父亲是“海圻”巡洋舰的副舰长,舰长是萨镇冰先生。巡洋舰
“海”字号的共有四艘,就是“海圻”、“海等”、“海琛”、“海容”,
这几艘军舰我都跟着父亲上去过。听说还有一艘叫做“海天”的,因为舰长
驾驶失误,触礁沉没了。(介绍父亲的身份,自然写到自己对大海的接触。)
上海是个大港口,巡洋舰无论开到哪里,都要经过这里停泊几天,因此
我们这一家便搬到上海来,住在上海的昌寿里。这昌寿里是在上海的哪一区,
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母亲所讲的关于我很小时候的故事,例如我写在《寄小
读者》通讯(十)里面的一些,就都是以昌寿里为背景的。我关于上海的记
忆,只有两张相片作为根据,一张是父亲自己照的: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
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我就站
在她的身旁,头上是一顶青绒的帽子,身上是一件深色的棉袍。父亲很喜欢
玩些新鲜的东西,例如照相,我记得他的那个照相机,就有现在卫生员背的
药箱那么大!他还有许多冲洗相片的器具,至今我还保存有一个玻璃的漏斗,
就是洗相片用的器具之一。另一张相片是在照相馆照的,我的祖父和老姨太
坐在茶几的两边,茶几上摆着花盆、盖碗茶杯和水烟筒,祖父穿着夏天的长
衫,手里拿着扇子;老姨太穿着沿着阔边的上衣,下面是青纱裙子。我自己
坐在他们中间茶几前面的一张小椅子上,头上梳着两个丫角,身上穿的是浅
色衣裤,两手按在膝头,手腕和脚踝上都戴有银镯子,看样子不过有两三岁,
至少是会走了吧。(详细介绍家庭情况,勾勒出自己的成长环境,充分说明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性情。)
父亲四岁丧母,祖父一直没有再续弦,这位老姨太大概是祖父老了以后
才娶的。我在一九一一年回到福州时,也没有听见家里人谈到她的事,可见
她在我们家里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记得我们住在山东烟台的时期内,祖父来
信中提到老姨太病故了。当我们后来拿起这张相片谈起她时,母亲就夸她的
活计好,她说上海夏天很热,可是老姨太总不让我光着膀子,说我背上的那
块蓝“记”是我的前生父母给涂上的,让他们看见了就来讨人了。她又知道
我母亲不喜欢红红绿绿的,就给我做白洋纱的衣裤或背心,沿上黑色烤绸的
边,看去既凉爽又醒目。母亲说她太费心了,她说费事倒没有什么,就是太
素淡了。的确,我母亲不喜欢浓艳的颜色,我又因为从小男装,所以我从来
没有扎过红头绳。现在,这两张相片也找不到了。(插叙老姨太,表达了淡淡的思念之情。)
在上海那两三年中,父亲隔几个月就可以回来一次。母亲谈到夏天夜里,
父亲有时和她坐马车到黄浦滩上去兜风,她认为那是她在福州时所想望不到
的。但是父亲回到家来,很少在白天出去探亲访友,因为舰长萨镇冰先生说
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派水手来叫他。萨镇冰先生是父亲在海军中最敬仰的上
级,总是亲呢地称他为“萨统”,(“统”就是“统领”的意思,我想这也
和现在人称的“朱总”、“彭总”、“贺总”差不多。)我对萨统的印象也
极深。记得有一次,我拉着一个来召唤我父亲的水手,不让他走,他笑说,
“不行,不走要打屁股的!”我问“谁叫打?用什么打?”他说“军官叫打
就打,用绳子打,打起来就是‘一打’,‘一打’就是十二下。”我说,“绳
子打不疼吧?”他用手指比划着说,“喝!你试试看,我们船上用的绳索粗
着呢,浸透了水,打起来比棒子还疼呢!”我着急地问“我父亲若不回去,
萨统会打他吧?”他摇头笑说,“不会的,当官的顶多也就记一个过。萨统
很少很少打人,你父亲也不打人,打起来也只打‘半打’,还叫用干索子。”
我问“那就不疼了吧?”他说,“那就好多了;”这时父亲已换好军装出来,他就笑着跟在后面走了。(叙述与水手的一次谈话,语言生动传神,既写出了自己的天真幼稚,又展现了海军的生活风貌,暗示父亲给自己成长的深远影响。)
大概就在这时候,母亲生了一个妹妹,不几天就夭折了。头几天我还搬
过一张凳子,爬上床去亲她的小脸,后来床上就没有她了。我问妹妹哪里去
了,祖父说妹妹逛大马路去了,但她始终就没有回来!(插写妹妹的夭折,写童年困惑往事,较有生活真意。)
一九○三——一九○四年之间,父亲奉命到山东烟台去创办海军军官学
校。我们搬到烟台,祖父和老姨太又回到福州去了。(再写家庭搬迁,过渡到下文。)
我们到了烟台,先住在市内的海军采办厅,所长叶茂著先生让出一间北
屋给我们住。南屋是一排三间的客厅,就成了父亲会客和办公的地方。我记
得这客厅里有一幅长联是: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我提到这一幅对联,因为这是我开始识字的一本课文!父亲那时正忙于
拟定筹建海军学校的方案,而我却时刻缠在他的身边,说这问那,他就停下
笔指着那幅墙上的对联说:“你也学着认认字好不好?你看那对子上的山、
竹、三、五、八、九这几个字不都很容易认的吗?”于是我就也拿起一枝笔,
坐在父亲的身旁一边学认一边学写,就这样,我把对联上的二十二个字都会
念会写了,虽然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究竟是哪几本
古书。(写记忆中深刻的一件事情:在父亲启发下识字学习,再写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与影响。)
不久,我们又搬到烟台东山北坡上的一所海军医院去寄居。这时来帮我
父亲做文书工作的,我的舅舅杨子敬先生,也把家从福州搬来了,我们两家
就住在这所医院的三间正房里。(写父亲工作情况和舅舅一家的相处,引出下文。)
这所医院是在陡坡上坐南朝北盖的,正房比较阴冷,但是从廊上东望就
看见了大海!从这一天起,大海就在我的思想感情上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
置。我常常心里想着它,嘴里谈着它,笔下写着它;尤其是三年前的十几年
里,当我忧从中来,无可告语的时候,我一想到大海,我的心胸就开阔了起
来,宁静了下去!一九二四年我在美国养病的时候,曾写信到国内请人写一
幅“集龚”的对联,是:
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
谢天谢地,因为这幅很短小的对联,当时是卷起压在一只大书箱的箱底
的,“四人帮”横行,我家被抄的时候,它竟没有和我的其他珍藏的字画一
起被抄走!(写由于家庭位置更接近大海,以及对大海的热爱。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文革”这一“人祸”的遗憾憎恶之情。)
现在再回来说这所海军医院。它的东厢房是病房,西厢房是诊室,有一
位姓李的老大夫,病人不多。门房里还住着一位修理枪支的师傅,大概是退
伍军人吧!我常常去蹲在他的炭炉旁边,和他攀谈。西厢房的后面有个大院
子,有许多花果树,还种着满地的花,还养着好几箱的蜜蜂,花放时热闹得
很。我就因为常去摘花,被蜜蜂螫了好几次,每次都是那位老大夫给上的药,
他还告诫我:花是蜜蜂的粮食,好孩子是不抢人的粮食的。(泛写在海军医院的童年生活,体会其中的情趣。)
这时,认字读书已成了我的日课,母亲和舅舅都是我的老师,母亲教我
认“字片”,舅舅教我的课本,是商务印书馆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从“天
地日月”学起。有了海和山作我的活动场地,我对于认字,就没有了兴趣,
我在一九三二年写的《冰心全集》自序中,曾有过这一段,就是以海军医院
为背景的:有一次母亲关我在屋里,叫我认字,我却挣扎着要出去。父亲便在外面,
用马鞭子重重地敲着堂屋的桌子,吓唬我,可是从未打到我的头上的马鞭子,也从未把我爱
跑的癖气吓唬回去;不久,我们又翻过山坡,搬到东山东边的海军练营旁边新盖好的房子里。
这所房子盖在山坡挖出来的一块平地上,是个四合院,住着筹备海军学校的
职员们。这座练营里已住进了一批新招来的海军学生,但也住有一营(?)
的练勇(大概那时父亲也兼任练营的营长)。我常常跑到营门口去和站岗的
练勇谈话。他们不像兵舰上的水手那样穿白色军装。他们的军装是蓝布包头,
身上穿的也是蓝色衣裤,胸前有白线绣的“海军练勇”字样。当我跟着父亲
走到营门口,他们举枪立正之后,父亲进去了就挥手叫我回去。我等父亲走
远了,却拉那位练勇蹲了下来,一面摸他的枪,一面问“你也打过海战吧?”
他摇头说“没有。”我说“我父亲就打过,可是他打输了!”他站了起来,
扛起枪,用手拍着枪托子,说:“我知道,你父亲打仗的时候,我还没当兵
呢。你等着,总有一天你的父亲还会带我们去打仗,我们一定要打个胜仗,
你信不信?”这几句带着很浓厚山东口音的誓言,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着!
回想起来,住在海军练营旁边的时候,是我在烟台八年之中,离海最近
的一段。这房子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座旗台,是和海上军舰通旗语的地方。
旗台的西边有一条山坡路通到海边的炮台,炮台上装有三门大炮,炮台下面
的地下室里还有几个鱼雷,说是“海天”舰沉后捞上来的。这里还驻有一支
穿白衣军装的军乐队,我常常跟父亲去听他们演习,我非常尊敬而且羡慕那
位乐队指挥!炮台的西边有一个小码头。父亲的烟长朋友们来接送他的小汽
艇,就是停泊在这码头边上的。(生动真切地叙述自己海军医院丰富的生活:学习知识,和父亲进出军营,和战士交谈。父亲是个海军将领,作者常常跟在父亲身边,参与父亲的种种工作与活动,接触很多军人,他们的行为、品格必然对作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渐渐地进入了角色!这营房、旗台、炮台、码头,
和周围的海边山上,是我童年初期活动的舞台。
父母的行为、性情、生活方式,对子女往往产生重要的影响,冰心的就是受父母的影响养成了一种恬淡,“返乎自然”的习惯,形成自足,知足的人生态度。结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远去童年的人和事的深切流连之情。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