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高考在即,对于文言文如何把握得高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7 11:43:31
高考在即,对于文言文如何把握得高分?
解题思路: 给你我写的文章看看,愿对你有帮助,一位高三教师
解题过程:
如何推导文言实词含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都是由形旁和声旁构成的,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能。因此,学生应首先明确形声与象形、会意、指事等构字法的区别,判断其是形声字后,必要时识记一些常见的形旁,再根据该字的形旁去推断它的含义。
例如: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其中“砺”与“觐”字都是形声字,砺是左形右声,形旁是石,表明他含义与石头有关,再根据金、利等信息,可知它是“磨刀石”之义。觐是左声右形。“见”是其形旁,由前文“公父母”、“ 春秋高”,可推断它是“拜见”之义。
二、源头推导法
任何一个汉字都有其本义(基本义),该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大多是由其本义引申变化而来的,所以推断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把握它的本义至关重要,那将是推断的源头,且本义与引申义之间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被”字:
1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被子
2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 ,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3被发行吟泽畔 通“披”,披散
4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覆盖
5禹,汤被之矣 蒙受,遭受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考生在复习高考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时,切忌死记硬背,而应学会由字形入手掌握其本义,重点放在学习“文字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引申方式上。考试时据此推导出其含义。
三、同位语法
文言文中,句中并列式词语较多,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句型较多,这通过审视句子的外在形式和句间标点是容易判断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意义相近或者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的知识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例2举类迩而见义远
例3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
例1中,由上下分句的结构特点可知它们是一对并列式句子,“忠”、“贤”皆化为名词,且意义相近,句子都是否定语气,可知“用”与“以”应意义接近。由“用”推知“以”为“任用”之义。
例2中,“举类迩”与“见义远”同在一个语言环境中,“而”在此处是表转折的连词。所连两项在词义上相对、相反,由“远”可推知“迩”是“近”的意思。
例3中,“迷国罔上”,“国”与“上”意义相关:国家,皇上。“迷国”与“罔上”之间是并列关系,“迷”与“罔”意义相近,因此该句可统一译成如“欺骗统治者”之类的意思。
四、迁移法
高考所考的文言实词一般来自课外的文言文,但依据文言实词在古文中的含义有相对的继承性和一致性特点,且文言实词与成语同为古人留下的文化成果,许多成语就出自古代文言故事,因而它们的构成与含义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于课本内学过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
如“除南清河太守”中“除”的词义,可联系课内学过的李密所写《陈情表》中“除臣冼马”一句,由课内延展到课外,可知其义为“授予官职”。
“善才绳之”中的“绳”可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即“约束、制裁”义。
五、语境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例如有这样一段文言文: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文中“弄璋”、 “弄瓦” 作何解释。
通过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姬方娠”、“我夫人有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等上下文信息对理解实词含义有莫大的帮助,其中,“姬方娠”(小妾刚刚怀孕)是故事的背景,“我夫人有娠”与“弄璋”、 “弄瓦”前后紧密相连,“弄璋”、“弄瓦”的含义必与“有娠”相关。“果双生一男一女”是上承卜者所说的“璋也弄,瓦也弄。”,“卜者”意为“占卜的人”。至此可知“弄璋”、 “弄瓦”指“生男”,“生女”。古人家生男孩,则把璋给他玩,生女孩则给瓦。这里的“瓦”指一种原始的纺锤。以示男女特点有别。
以上笔者介绍了在高考复习中推导文言实词含义的一些粗浅的方法。在实战中,同学们可根据具体情况斟酌选用,这里需提醒的是,有机地整合几个方法最有效。
最终答案:立足整体理解,翻译注意字字落实,遇到难字,结合上下文语境推导,背背虚词用法,只有十几个。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在探讨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之先,必须说明的是,要想获得文言文阅读的成功,关键还是要有扎实的文言知识功底和阅读能力,技巧只是次要的、辅助性的东西,这个本末关系一定要清楚。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应该用于我们文言阅读训练之中,通过训练,使知识技巧化为能力,这才是目的。学习技巧,不是为了走捷径,偷懒,明乎此,技巧才不会害人。 技巧是规律性的知识,是阅读经验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与效率。所谓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应该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阅读技巧,一是解题技巧。 一、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技巧就是有关阅读文言文的规律性知识,这方面知识应该是很丰富的,我们现在探讨的是与高考试题有关的规律性知识。首先,我们来看高考文言试题选择的文本范围。近几年高考文言试题,大致选择记叙性的传记和议论性的“记”“序”,这就提醒我们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文体知识。记叙性的传记又有史书传记和文学传记的分别。史书传记文体要求不高,技法较为单纯,它在叙述上有一个大致的模式,即叙写传主的身世、行迹、人品。我们在阅读这类传记时,要有意识地梳理几个方面内容:文本叙写了哪些事件(一般地讲,是写传主的从政经历及其为政方法);涉及到哪些人物,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人物与事件是怎样的态度。建议在阅读时,以梳理事件为主,把每一事件的起止在试卷上划分清楚,以便对传主的人生有一个棱角分明的记忆,解题时也可以迅速找到答案区间。从叙事技法上看,阅读时主要是分清传记叙写人物采取的是正面写法还是侧面写法。近年来,文学传记开始不断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同时带来了阅读的新问题。文学传记不像史书传记那样侧重传主的功名,它聚焦的是人的传奇或者人生哲理;它的记叙顺序不像史书传记平铺直叙,而是以人物的个性为中心不拘一格选取事件细节,叙事可以腾挪跳荡;写人时多了描写、渲染、夸张手段,写人生哲理时,多了铺垫。文学传记里的人物是文人仰慕心仪的对象,他们的个性不仅仅是史书传记人物的品格,更多的是打上了文化色彩,体现了文化人对于人的理想,对于人生的态度与理解。这在阅读理解上就高过史书传记,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建议我们在平常阅读训练中,留心古代知识分子对于人的理想,对于人生的态度与认识,在这方面多些积累,以求与古代文化人心有灵犀,建立对话路径。另外,文学传记运用的是文学语言,有的地方遣词造句上有别于史书传记质实的语言风格,我们在阅读理解时要偏重于想象体贴,要从语言的一般性涵义中跳脱出来,抓住它的传神特质。从总的来看,虽说史传文和文学传记有所不同,但它们有着基本相同的面貌,即在表达方式上都是记叙为重,叙写以人、事为中心,在阅读上牢牢抓住这个牛鼻子,就不会留下混乱印象。议论性的“记”“序”则不同,它的重心在说理,在阐发观点,阅读时要以中心观点为抓手,看它是如何分析论证,如何起承转合。这就像阅读现代议论文一样,建议阅读时要分清观点与材料,最好是把文章的观点划出来,同时看它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当然,“记”“序”一类文字也有描写和记叙,但它们是为说理服务的。好的“记”“序”,往往是融描写、记叙、议论于一体的。我们在这里谈的有关文体知识,实际上说的是整体阅读的基本内容,是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大技巧。 二、解题技巧 我们先看文言文阅读有哪些题型。虽说全国各省市文言文阅读试题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它们在考查点上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归纳来看,考查的题型有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还有句子翻译和断句题。它们以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文字表述题)面目出现,赋分比例大致是平分秋色,这要求我们在判断力和表达力上同样出色。 下面我们按照高考试题一般顺序,逐题解说解题技巧。 1、实词解释题。这种题目一般采用选择题。平常测试题往往是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实词作为干扰选项,如黄冈中学200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恪:谨慎,恭敬。 B.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     夺:改变。 C.陛下不以臣愚暗        暗:愚昧。 D.天子之威,欲相挫耶      挫:挫败。 又如2010届高三惠州一模语文试卷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妻以女 妻:嫁给 B.会川涨,不得度 会:恰好 C.衣阿弩越胡服来迎 衣:穿 D.吐蕃至,不克度 克:克制 黄冈试题答案为D选项(“挫”应释为“压制”),惠州试题答案为D选项(“克”应释为“能”、“能够”),它们显然是利用中学生古文意识不强、喜欢用现代汉语涵义去解读文言实词之弱点来设置干扰项,这种考法很容易被识破机关,也容易造成误解,以为实词解释试题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平时学习不需要花功夫单靠猜测就可以做题,这就很危险。如果高考试题回避这种考法(事实上绝大多数高考试题已经回避这种考法),那么做起高考试题来就只能瞎蒙了。所以我们手中不能只有这一种解题技巧,必须全面了解此题考查点。总归来看,此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考查点。了解这些考点只是增加我们对此题的认识,绝非增加此题难度,因为我们只要采取代入法(将试题提供的释义代入原文)就可以基本解决问题。当然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代入原文而不是代入孤立的文句;二是要看意义上是否合乎情理,而不是念起来是否顺口。这一点特别要注意,许多中学生常常吃这样的亏。试举一例,2001年全国高考卷11题的C项将“使老弱女子乘城”的“乘”解释为“巡视”,念起来通顺,但是根据前后文,此句中的“城”应是城墙,“乘”应是“登”的意思。 2、虚词意义与用法题。相较于文言实词来讲,文言虚词试题看起来要容易些,因为高考考纲确定了范围,直接考查的是18个常用的虚词。但是考试结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在虚词上容易出错,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在词性上做无用功。18个虚词除了“与”字作“和、跟”意义时它的介词、连词的分辨成为考查点,其他虚词一概不需要做词性分辨要求。二是复习时未注意辨析,留了很多问题。比如“而”字用于动词之间,什么时候是表示承接,什么时候表示修饰;“以”字同样翻译为“来”,“则修文德以来之”的“以”表示目的,而“举泰山以超北海”的“以”却表示修饰;“之”在结构相似的情况下,有时有含义,有时只是起到提宾的作用,如此等等。这些需要分辨的地方其实就是考查点,因为辨析的过程实际上是能力表现的过程,高考指向就是能力。关于这一题,所谓解题技巧,实际是学习技巧。 3、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题。这种题目审题应特别小心,要牢牢记住题干的限制。一般来说,此题设置二三个干扰项,其设置的方法有四。一是直接、间接表现手法。如2004年北京卷9题: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律,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霹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题中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就是侧面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判断也简单,看清楚句子主语即可。 与这种干扰手段相似的是利用人物传记人物繁多来设置混淆项,题干的对象是甲,提供的文句的对象可能是乙或者丙。如2009年江西卷11题,题干指向对象是卖酒者,可是提供的文句②“吾侪保甲贷乙金”的主语是“聚饮者”,④句的主语是“客”。 第三种设置方法是内容不符。如2009年山东卷11题,题干要求选出“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②句“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说的是忠于职守,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说的是要改变号令才使民众相信,不是体现诚信。 第四种设置方法是利用文本,暗设限制。如2004年天津卷13题: 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 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 何能作博士邪?” ④“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 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这题提供6个文句都是曹彰的言行,也都可以表现曹彰的“大奇”,但是如果对应文本,就会发现曹操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而①②③都是在北征之前。这样的考法要求考生细心阅读文本,自己发现题目的限制范围,难度比较大。 总之,做这道题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分辨主语,一是准确把握内容,一是注意文本限制。 4、分析概括题。分析概括题是难度最大的选择题。做这种题一定要依据文本细心对应,逐项解读。解读选项时要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即在实处下功夫,就是对于选项涉及具体事件、人物、观点时,要小心翼翼,对于泛泛而谈之处可以暂且不管。对于事件,要注意时间的前后,注意每一个事件起止,防备堕入选项颠倒错乱解说的圈套;要注意选项所说的是不是事实,注意文中“欲”“将”词语,防备陷入无中生有的迷雾之中;要注意事件之间有没有关系,是独立事件,还是关联事件,防备牵强附会,乱拉关系;要注意事件的主人,防备弄错行为主体(特别提醒:文言文喜欢省略主语,有时候行文暗换主语,切不可简单套用现代汉语的承前省略的语法规则)。对于人物,要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判断选项对人物言行分析是否正确;要梳理人物,明察人物之间关系。其实不管选项如何巧设障碍,只要我们阅读时有意识地抓住事件、人物这两个关键,一切将迎刃而解。 5、翻译试题。做这种题要注意四个环节,一是遵循直译原则,力求每字落实,将单音节词语译成双音节词语;二是有意识地思考句中有没有词类活用现象,有没有特殊句式;三是考虑文句有没有省略,及时补出省略成分;四是检查翻译是否通顺,是否合乎情理。这四个环节要一丝不苟,一步一步经营,方可发现答题错失,最大程度获得高分。这里需要重点探讨的是如何破译难解的实词问题,因为实词量大,无法全面掌握。要想攻克这个难关,首要是积累。积累不是死记,而是要通过一定量实词多义的学习,体会本义与引申义发展脉络,逐渐找到感觉,以便在做题时能够通过引申义能够感觉到是不是字词的本义,通过本义、基本义能够感觉到是不是字词的本义。我们现代汉语基本上使用的是字词的引申义,离本义比较远,而文言文使用的是字词的本义或者靠近本义的引申义,怎样才能判断是不是字词的本义或者靠近本义的引申义呢?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字形,比如“累”字,如果你看到试题解释为“绳索”,根据偏旁部首知识,“糹”与“绳索”可以建立联系。如果我们做题时能够结合字词的外部信息(字形)和内部信息(本义与引申义的脉络)来推断做题,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文言句式句法的规律,根据对偶(或对称)、互文、排比来判断词义。为了全面掌控词义判断,我们还必须积累常见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必须了解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能镇静地对待陌生词语,利用以上各种手段和语境顺利破译它的含义。 6、断句题。断句是比较简单的题型,它考查我们的是对于句子起止的感知。鉴此,我们认为比较可靠的办法是:1.抓主谓宾进行断句。2.抓修辞知识(对偶、排比等)断句。因为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对称整齐,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3.抓对话标志“曰”、“云”、“言”等断句。4.抓句末语气词“者”“也”“矣”“哉”“耳”“焉”“邪”“为”断句。5.抓句首助词如“盖”、“夫”、“且夫”等断句。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是一种经验总结,它的前提是有大量的阅读思考经验。我们根据高考试题题型谈到的各种技巧,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缩短摸索时间,但绝不是取代学习者自己的阅读实践,因为所有的能力都是通过实践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