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佛曰: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何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06:35:39
佛曰: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何解?
佛曰: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何解?
这句是在讲12因缘法的因果.它是出于《杂阿含经》二六二、三三五及三五八经中所提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一.要了解这句经文.您得先知道什么叫"12因缘".要不然这句经文就没得讲.十二因缘指由“无明”到“老死”这一段过程,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轮回而不能得出.(三世相续无间断,是指以过去世的“无明”和“行”为原因,招感现在世的“识”乃至“受”等五者为结果;由现在世的所得到的结果,又生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世的原因;以此又招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有间断.) 1无明,过去世烦恼带来的惑,蒙蔽本性,所以叫无明.2行,过去世身口造作的一切善业或者不善业.3识,由过去世的无明和业牵引意识投托母胎,这叫做识.4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有名而无形质;色指身体.指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身体各部分如手脚等都长出来了.5六入,指从名色之后,各种感觉和思维都开始发展出来了,叫做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6触,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能接触六尘,但是未能了知而产生苦或者乐的想法,叫作触.7受,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六根能分别六尘中的好恶等事,但是然未能起淫贪之心,叫作受.8爱,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图享乐及淫欲等境,但是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9取,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到处追求五尘境,叫作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10有,因为追求诸境而引起起善恶业,积集牵引,产生三有的结果,叫作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11生,指因为现世的善恶之业,后世还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12老死,指从来世受生之后,五蕴之身,成熟了又始终会败坏,叫作老死.(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的几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所提及的,就是这十二因缘里面的阶段.二.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有则彼有;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是在讲十二因缘法的”前后关系” 无明->行->识.->老死 十二因缘的意思是”前面的原因(因)加上后面的条件(缘),才会产生更后面的结果(果)” 例如: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有则彼有; "无明"是因,遇上"行"的条件,就会产生"识"的结果 "无明"是因,遇上"行"的条件,就会产生"老死"的结果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无明"灭,则"行"就灭 "行"灭,则"老死"就灭 十二因缘的殊胜之处在于他不是直线式的"因果论",而是"因缘果"论 当我们正观自己的身心之后,去除了我见,就不会感招"十二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