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日本是用英语直译过来的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23 22:39:38
日本是用英语直译过来的吗?
日本是用英语直译过来的吗?
不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是汉语里本来就有的.
国号日本”论考
墓志文开头交待:国号日本.这意味着,至少公元734年,即井真成逝世时,东嬴就以日本为国号了.但这是最早见诸文字的记载吗?
最早记载日本国家的书,是中国的《后汉书·倭人传》.书中道:“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把日本称作倭.稍后的《魏志·倭人传》以及后世的《晋书·倭人传》、《宋书·倭国传》、《南齐书·倭国传》、《梁书·倭国传》、《南史·倭国传》、《北史·倭传》和《隋书·倭国传》,也都把日本称作倭国.但是,《隋书·倭国传》里,有一段很有趣的插曲,说“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笔者认为,“日出处”一句,就是“日本”一词的由来,也是最早见诸文字的依据.但这并非国号.几年前,《联合早报》就曾以日本一词由来为伏笔,出了个上联:日本东升光跃九州四国.其关键词在“本”(本来)字上,一字两意.当时,无人理对.笔者斗胆对以:中原天下德被千山万河.用“原”(原本)字对“本”字,也是一字两意,“九州四国”是两个地名,且有寓意,“千山万河”(河读huo)也是两个地名,同样富有寓意.同时,“日本”与“中原”都是两个国家的名讳.
《旧唐书·倭国·日本国传》的记载同上述史书不同.《旧唐书》明确写道:“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新唐书·日本传》也有同样的记载:“日本,古倭奴也.…因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旧唐书》在记述完日本称谓变更之后,进一步陈述道:“长安3年,其大臣真人来贡方物.”长安3年,系公元702年,“大臣真人”,即第七次遣唐使持节大使(遣唐使按高低分为持节大使、押使、大使和副使)栗田真人.就是说,是栗田持节大使第一次正式地向唐通报了“日本”这个国号(《新唐书》中明确记载,“使者言”.).这就是中日史学界把公元701年,即日本任命遣唐使,并行授刀仪式之年,定为日本国号元年的依据.
但是,《旧唐书》成书,并非8世纪初.由此,笔者认为,盛唐时,见诸诗歌中的“日本”,应该说其文字要早于《旧唐书》.打开《全唐诗》,可以发现,唐开元10年(公元722年),储光羲有一首《洛中贻朝校书衡》诗,诗中题词:“朝即日本人也”.这是唐诗中,第一个使用“日本”称谓的.其后,733年,朝衡等人要求同第9次遣唐使一道回国之际,朝衡的好友赵骅写了一首送别诗,诗的题目是《送晁补阙归日本国》.以上两首诗,所提到的“日本”,应该说都要早于井真成墓志文中使用的“日本”.此后,唐诗中出现“日本”两字,已不为鲜.公元753年,朝衡真的要随遣唐使回国时,诗人王维和包佶分别写下《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并序》和《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诗篇.值得一题的是,第10次遣唐使回国时,玄宗皇帝也作了一首诗,题目是《送日本使》.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哭晁卿衡》诗,更为中日两国友好人士所津津乐道: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另据1998年台湾学术杂志载,1992年发现的唐代官员墓志文上即有“在朝廷与宰相一同会见日本使节”的记述.墓志文还说,该官员死于713年,葬洛阳.从时间上看,该官员见到的应该是第七次遣唐使的使节,即笔者前面所说的702年的栗田真人一行.如果台湾的学术杂志无误,这一通碑该是我们现在所见的最古老的“国号日本”记述.
以上,仅是关于记载“日本”的几个例子.倘若仔细地检索中日两国两千余年的相关资料,我想,也许会有更多的涉猎早期“日本”国号的文章被发现.这里,笔者想说的是,把井真成墓志文的“国号日本”,说成是历史之最,是有失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