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古文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31 17:46:59
古文是什么
古文是什么
古文目录
  古文(文言文)
  古文(古文字)
  现代四讽——庄著
  古文(文言文)
  古文(古文字)
  现代 四讽——庄著
  展开 编辑本段古文(文言文)
  定义: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後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後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後》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後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编辑本段古文(古文字)
  释义: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仓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孔氏古文”,称后者为“史籀大篆”.古文和籀文的分别是地区性的差异.古文出于壁中书,古人尊经所以放在籀文之前 ,其年代不一定比籀文早. 许慎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又说:“壁中书者,鲁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礼经》的《记》是战国晚期的作品.古代典籍皆用竹简,经过无数次的阅读和传抄,会“韦编三绝,漆书三灭”,使用时间是不长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下令焚书,各地掩藏不一定都有极早的写本,一般总是当时的通行本. 即使有孔子所书六经也不过公元前500年.许慎说他所用的资料“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大约都是汉代古文经学家辗转摹写的.它和小篆有差别,许慎从中采用了500多字,约合小篆的1/18.古文的特点,如一、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饰,礼、?作礼、弃,作出大胆的省简,都不是原始汉字的形式,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王国维作《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有很好的意见.籀文行于秦可考而信.古文经出于邹鲁儒生之手,流传于东方,也是事实.但是说有“六国古文”则未免武断.当时“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政治上没有统一的政权,经济上没有统一的市场,不可能有六国共同使用的文字.王国维习于战国纵横家言,以“合纵”与秦对立,不知道军事联合是一时的,语言文字自发地统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近年来,各地发现战国文字资料很多,如长沙缯书、侯马盟书、温县盟书、江陵信阳长沙简策,以及平山县中山国铜器、新郑县韩国兵器等各种文字资料,但是找不出和《说文》古文相同的“六国古文”.许慎所谓古文大约就是邹鲁(也许还有齐)儒生习用的文字.   魏正始(240~248)三体石经中,首列古文,只刻成《尚书》、《春秋》(见图),即许慎所谓《书》孔氏、《春秋》左氏,和《说文》古文来源相同,字形偶有不同,可能是古书抄写中的讹误.这是研究古文的宝贵资料.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宋代郭忠恕《汗简》、夏竦《古文四声韵》等,都保存一些古文经中的古文.
  编辑本段现代
  四讽——庄著
  序:效柳子厚《三戒》篇,为斯《四讽》.然力有所不逮,非穷理无以明道.茫无所得,微有所指,斯言也. 屏上雀 旧年,友于归家道中,见道旁有一废屏,绘有一老者时行时而侧首往上观者,以其上有一雀与之戏也.羽参差而不艳,栩栩生焉.盖此屏弃之有日,然不历风雨而见存,以其上有残檐故也. 忽一雀西来,落于屏上,见屏中有物类己,然终不以为类.何也?屏鸟之有污焉,于斯得无泥尘之相染乎?雀腹饱甚,计欲涂之以浊物,然尻无所出,遂移飞他处,以食.少顷复返,重跃屏上.雀益耻之,以背对屏前哑雀,嚯嚯然似有所出焉,乃知其粪出也.以其害己之颜,而不若己之擅美也.故污而覆之,不复为人所见哉!近观则屏翁向者所视之雀,粪耳.忽一丸击其颈,折入井中,终不见知村童挟弹弓之射己也. 呜呼!羽光鲜乃作富贵态,忘初形移素志,而贱其类者,累累于世.盖禽兽无本,岂有异哉,是行死亦可乎? 碗中虱 山有樵者,性僻好为异事.一日,闲坐榻上,弄耳搔首,内有虱不胜拨弄而落席间,甚微.彼见之,然不觉厌.虽常见尚以其异,遂蓄养于暗处一碗中.以其嗜血,然己羸无所出,无以为养.乃夜捕蚊血以食之.如是有旬,虱益恣,无恐焉,以其待己之善也.樵者以虱称己仁,虱窃笑之,不以其善而善之,彼亦不以其非而非之. 又数日,樵者往樵.邻妇入,不知其出,呼而不应.乃于彼榻底寻瓮,及见一碗,虱之处也.窥之,其腹肿如有孕,困而方眠.妇以此物蠢而堪戏,逗之辄醒,不甚惧.连瓮带碗阴携以归,置虱于瓶内,以待日暮田事了而以绳系之为乐.然及暮视之,毙之久矣. 噫!是物倚碗而食,见血则吮,不以人惨而见止,自肥肥妻,大以为可恒久耶? 靴底蛇 昔有一渔翁,性愚.惯着靴,其足臭,至乎途中人争走以避之.唯屋后一小蛇喜之,而翁不知也. 夜寝,五更尽,蛇出.入靴中,蜷而醉卧.时翁醒欲如厕,着之,有物软如蚓,足顿生疼,如微痒耳.出视之,趾有细口,血漫地,知其无毒,乃解布而裹.待欲执棍击之,逃之远矣.翁疑之甚,以己之臭而物喜之,恐其复来也.遂于榻上佯睡,未几果复来,又入靴中.翁急解带缚其靴口,提而出.于市近,往货杀之而煮,得人钱且赚羹半盏,因以谢之.俄而目眩,腿不能行,身挛曲而死.市人悚然,抬往葬之. 盖翁之不慧亦甚矣!夫不知其性而言非毒,焉得不至此乎?蛇之欲胜于知也远,乃至臭死! 水中鱼 向者一书生立于溪岸,投鱼以虫,不食.群鱼相语曰:“不受嗟来之食!”意甚自廉.已而转见一田父大笑曰:“得之矣!”鱼悬钩,其硕如鼠.田父正色曰:“竖子焉能逃吾法眼哉!”于是执钓挽桶而归.及见群鱼,已潜踪久矣.钓者不以其小而小之,谓其心岂小哉!然见小利而忘命,故命系一绳.世之如鱼者,累累如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