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唐宣宗时个怎么样的皇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1 04:23:57
唐宣宗时个怎么样的皇帝
唐宣宗时个怎么样的皇帝
人物生平
  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对外关系上,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名义上打通了丝绸之路.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
  相关事件
  “小太宗”与“小贞观”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盛世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盛世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
  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绚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御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为了断绝自己对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干脆将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黄泉之路,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关于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严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是否为僧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唐宣宗为僧的传说,主要来源于佛教中人.虽然一些文人大夫们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记载,但也都是从他们那里听来的,那么,为什么在佛教僧人中会传出唐宣宗曾经出家为僧的传说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时,曾对佛教进行过毁灭性的打击,引起佛教僧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对武宗怀有愤恨之心,到处捏造武宗的坏话,败坏其名声.日本当时有一位名叫圆仁的僧人听到这些事实后,还将其记载到《大唐求法巡礼记》这本书中.宣宗即位后,重兴佛教,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尽,想方设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为光大佛教,这些僧人大造舆论,于是就在他们中传出宣宗出家为僧,并一直和禅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唐宣宗出游
  唐大中元年(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当过和尚.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纂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怡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怡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写了二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暂时字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宫廷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怡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百计打听“百丈”这个地方,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个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
  重视人才
  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
  于是,唐宣宗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对白居易的巨大文艺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缀玉,文章字字如缀玉;联珠,诗歌象珍珠串联.缀玉联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文佳作.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说他有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是实写.说他是“诗仙”,是誉美之辞.人们称李白为“诗仙”,仔细想起来,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诗人,称白居易为“诗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浮云”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难得.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苏州任刺史,增筑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饮用.他的政绩为世人所知,离苏州时,“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后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尚书.但晚年不得志.58岁时定居洛阳.正要重用他时,得知他仙逝,这对宣宗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对白居易的无限敬重和怀念.我们知道,《长恨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是它的主题.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回环往复,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琵琶行》和《长恨歌》各具特色.它们一直传诵国内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琵琶行》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也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见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文章”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无比悲怆的内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篇,成75卷.传世名篇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卖炭翁》、《观刈麦》、《轻肥》几乎家喻户晓.他的《策林》75篇纵论天下大事,内容切实,见解精辟;他的《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批评文学的重要文献;他的《草堂记》、《冷泉亭记》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历来为人重视.唐宣宗是爱才的,爱的就是白居易这样的杰出人才.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对比之下,唐宣宗对那些目无法纪、仗势凌人、欺压无辜的所谓“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个乐工叫罗程,善于演奏琵琶,宣宗通晓音律,很喜欢他.但是,罗程恃才横暴,以小故杀人,被捕入狱.有些乐工罗拜于庭对唐宣宗哭诉道:“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得复奉宴游矣!”唐宣宗果断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罗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于是还是把罗程处以死刑.不仅如此,唐宣宗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唐宣宗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宣宗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由于宣宗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后人称他为“小太宗”.
  相关内容进宣宗收复河湟诗
  [唐]崔铉
  边陲万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凯歌.右地名王争解辫,
  远方戎垒尽投戈.烟尘永息三秋戍,瑞气遥清九折河.
  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
  皇叔塔
  位于江西宜丰县黄檗山.皇叔即光王李忱,是唐宪宗第13子,曾在黄檗寺随希运学佛.李忱逝世后,在希运墓塔以东40米处,黄檗寺僧建此衣钵塔为纪念.塔为花岗石雕琢叠砌,平面为四方形,底座为双层须弥座,下束腰.每方各刻四佛像.塔身为宝瓶状.
  大事年表
  公元810年,唐宪宗李纯之子李忱出生,原名李怡.
  公元846年,宦官拥立李忱即位.
  公元848年,李党领袖李德裕被罢免后,流放崖州而死.
  公元859年,唐宣宗李忱因服食丹药过量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