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五年级下册语文《拉萨古城》《故事两则》《一件运动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个 优美词语和五条批注.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5 07:46:36
五年级下册语文《拉萨古城》《故事两则》《一件运动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个 优美词语和五条批注.
五年级下册语文《拉萨古城》《故事两则》《一件运动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个 优美词语和五条批注.
一、关于“主要内容”:
(一)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 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 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 .
(二)上述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1.《拉萨古城》介绍了拉萨古城的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文着重写了拉萨古城的民居、大昭寺和八廓街.写民居,着重描述了“一座挨着一座”的“平顶的白色楼房”,以及家家楼顶上飘飞的五彩经幡,并借爸爸的话说明了经幡的象征意义.写大昭寺,着重描述了这座典型的寺庙建筑的宏伟、典雅和壮观.写八廓街,着重写这里商店、摊点之多和气氛之热闹,同时,反映了西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2.《故事两则》第一则故事为《加了一句话》,讲一位法国著名诗人见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一天什么也没讨到,在她的乞讨木牌上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话,让那些路过的人主动投币,表现了语言的强大魔力. 第二则故事《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在招待外宾时,对“万”字图案的巧妙回答,化解了场面的尴尬.
3.《一件运动衫》围绕着一件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记述我买了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可想到邻居老先生破的不能再补的鞋子,便决定用一件运动衫换一双皮鞋,最后老先生又送我一件运动衫的事,赞美了人间真情.
二、关于“批注”与词语
1.如何给文章批注?
批注就是对把文章的批评和注解,批注处一般是文章引发个人情感共鸣处,能凸显文章的精神内核,养成作批注的习惯能大大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质量.批注也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批注的质量体现着一个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批注的内容大体归为三类: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2.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3.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这些内容可随手写在空白处.例如:作者 苏轼 内容: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有仔细研读,深入思考,才能品出其中意蕴.
因此,建议你结合自己的实际及对文章的理解,来给每一篇文章“批注”,呵呵.批注,俗称“圈圈画画”,是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建议大家要养成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经常批注,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与习作水平.
2.如何摘录好词?
这是积累词汇好方法,可参阅: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059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