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对于文言文的课文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7 20:19:37
请老师提供《马说》《岳阳楼记》的相关对课文句子、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对于文言文的课文理解
解题思路: 见解答
解题过程:
《马说》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岳阳楼记》理解性默写
⒈本文中心: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⒉本文线索:事——景——情——理
⒊作者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⒋两种情(阴冷、晴明)激发(感极而悲和喜洋洋)之情。
⒌表达方式:⑴段记叙;⑵、⑶、⑷段描写抒情;⑸、⑹段议论。
⒍五、六段段意:议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情相异的原因,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⒎作者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⒏"予观夫巴陵胜状,以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在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句
⒐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都作了那些事情?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⒑从空间角度写岳阳楼总貌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⒒从时间角度写岳阳楼总貌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⒓"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与"前人之述备矣。"的关系?前句为铺垫,后句为照应。
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句式特点及作用?使用了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其作用为:强调了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之"异"。
⒕"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统领三、四段,是三、四段的总起句,
⒖二、三、四段的结构关系?结构为总分,三、四段是并列。
⒗二、五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二段是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之"异";五段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的异。
⒘表达古人旷达胸襟与二者之为异的原因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⒙具体阐述古人旷达胸襟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⒚古人旷达胸襟的实质:忧国忧民
⒛迁客骚人胸襟的实质:忧己。
21、照应进退的句子: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2、哪句话表现了作者揣测古仁人说什么却反而说自己:微斯人,吾谁与归?
23、表明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4、作者写迁客骚人情随景迁的目的:为后文与古仁人之心比较作铺垫。
25、作者为了表示自己政治上孤独苦闷没有志同道合者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
26、《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乐其乐"意境相同的句子:后天下之乐而乐。
27、第五段概括三、四段两种景物所激发的两种感情的句子:二者之为。
28、本文对偶句: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9、作者用"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30、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1、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2、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3、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荡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4、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35、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同学:
对以上解答如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回复,好吗?谢谢!
很高兴为你解答!
祝你的成绩越来越棒!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