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三国演义》木木批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8 23:41:47
概括刘备和曹操(包括他的奸和雄)的性格特征并分别用4个事例来证明
《三国演义》木木批阅
解题思路: 为了帮助你了解和学习,木木老师为你准备了详尽的事例。
解题过程:
曹操为奸臣,主要体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上,但其“奸”的一面还与他的残忍、多疑等性格融合在一起,体现在《三国演义》各章回中。如:如“装病谗叔”、“刺卓献刀”、“借头稳军心”、“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等。
第三十六回曹操假借徐庶母亲书信赚徐庶往许都,徐庶临走之前劝刘备前往隆中寻找卧龙先生诸葛亮。
第四十八回 曹操面对长江,横槊赋诗,刘馥指出曹操诗中不吉之处,曹操大怒,杀了刘馥。
第七十二回 刘备背水一战,大破曹军主力部队,曹操退守斜谷,主簿杨修看透了曹操想要退兵的心思,被曹操斥为惑乱军心,将杨修处斩。
第七十八回曹操命华佗医治自己的头风病,华佗说必须砍开头颅才能去根,曹操大怒,将华佗囚于狱中。不久华佗身亡,曹操病势转重,对众臣吩咐身后之事后,长叹而死。
曹操也是一代枭雄,如下事例可以看出来:
1.高举“忠义”大旗,矫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然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逐步削平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2. 宛城征张绣时,正值麦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夏侯敦所领青州之兵“劫掠民家”,于禁领兵“于路剿杀,安抚百姓”,青州之兵诬告于禁谋反。曹操查明真相,不仅惩责了夏侯敦治兵不严之过,而且对于禁大加褒奖,“赐以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攻冀州时,曹操曾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平定冀州后,又下令尽免河北百姓当年租赋。这其中虽有伪善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爱民之举,毕竟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3.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亲自领兵上阵,与群雄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以身作则,要数“割发权代首”这一事例最为典型。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4曹操宛城征张绣时,见张绣的使者贾诩才思敏捷,“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贾诩以不弃张绣婉言相拒,他亦不为过,反待之甚厚。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5.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书》,历史上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刘备性格特征及典型事例:
一、刘备的仁义
(一)兄弟之义
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兄弟之情义在三国中可谓是典型,也成了后世学习、效仿的范本。他们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始终以义为先,以“救国扶铖;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身首异处。在刘备未得知此噩耗时,曾做一梦,梦见关二爷泣哭相告,愿兄起兵,以雪他被杀之恨。《三国演义》在八十一回中对此有较详尽的描述,等听到兄弟的死讯后,先是处死了不肯发兵的刘封和孟达,而后举兵,最后兵败白帝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史弟的感情是如此之深。
(二)君主之仁
徐州牧陶谦因病危,想让位于刘备,刘备顾今兄弟之情,三番几次推托。徐州百姓闻言,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无能安生矣!”简单的这么一句话,道出了当时老百姓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道出了那时的领导者的不仁,更道出了刘使君的仁义。这时的刘备也才明白了自己身上的担子是如此的得,同时也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前进道路——以民为体,做一名仁爱之君。
(三)刘曹对比
曹操会整天担心有人会害他,而且 “梦游杀侍从”、“错杀吕伯奢一家”等等事件在《三国》中屡见不鲜。这与连刺客对刘备都不忍心下手相比,那又如何呢。虽然《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对刘备的描写相对较少,表现得也较低调,而曹操的笔墨却占了很大一部分,看似惊天动地,但那些似乎都是为刘备服务的。
二、刘备能忍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刘备屯兵徐州,吕布兵败去投,刘备念其穷途来投,收其于小沛。而当刘备领命去讨伐袁术之时,吕布乘隙攻取徐州,让刘备暂居小沛。此种背信忘恩之人,在旁人看来简直是人人得而诛之,而刘备却言:备欲让兄久矣。因为当时的刘备根本没有把握夺回徐州,所以只能忍,只能不断寻找机会。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不至于令吕布怀疑而危及自身,最后还是利用曹操使吕布白门楼殒命。
三、刘备的智慧
(一)收民心为智
“刘玄德携民渡江”是最具典型性的。不过这不是装出来的,在那样危机四伏的情境下,连妻儿都丢下不管,但却偏偏要带着老百姓一起逃跑。这份爱民之心当真是难能可贵,怪不得后人有云:先主弘毅宽厚。
(二)收“人”心为智
我这里的“人心”所指的是“人才之心”。一是赵云,赵将军在当阳被刘备彻底收买,就那么一个看似真“摔”的动作,使这个三国时期唯一的长胜将军感激涕淋,无以为报,只能为刘备出生入死以报知遇之恩了。一个是诸葛军师,刘备对他可谓是信任到了极点,“三顾茅庐”不用再说,有时甚至把诸葛的地位摆得比他自己的还高,诸葛独坐正中,刘备旁侧坐而下。
(三)用人之智
1、重用诸葛亮
诸葛亮在被刘备请出隆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2、不计前嫌、用人不疑
黄忠原是曹魏的裨将军,归附刘备后,定军山一役,勇冠三军,封为后将军,后来更成了五虎上将,据历史记载,刘备称帝后,将有功之臣,无论文武都一律封为将军,而真正被封为正将军的就只有两人,黄忠就是其中的一位。法正,时称“奇有智术,著见成败”,原是刘璋的军议校尉;战将马超,在往奔汉中时,闻刘备英名,“密书请降”(《三国志·法正传·马超传》);还有如董和、许靖、刘巴,李恢、杨洪等著名文武官员,原先也都是曹操刘表刘璋的部属,在他们归降之后,都得到刘备充分的信任和培养,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力量,为刘备创建和巩固蜀汉政权,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刘备是真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最初其实是一个以武将的形象出现的,“三英战吕布”、“征黄巾”、“伐董卓”、“讨袁绍”等等。虽然他的武艺在当时是相当的平庸。但正是因为这平庸的武功,却更显其勇于站别人前面,勇于与人作斗争。“三英战吕布”(《三国演义》第五回)写道: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吕布何许人也,号称三国时的第一勇将,能从他手下过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古人也曾有诗云: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还有“斩车胄”、“怒打督邮”、“火烧博望坡”、“定西川”等无不是勇的表现。虽然在罗先生的书中将一些原本属于刘备的东西移花接木到了关、张甚至到是孔明身上,但这样的描写就是另一种表现了。想刘备武不如曹操,文不过孙权,这样一个人能做与他们一样,甚至更难做到的事,“勇”字当之无愧。
(一)英雄之气魄
而在刘备临死前,他知道在他身边只有诸葛亮可委以重任,所以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我们且不管他这话是真是假,或者说是为了让诸葛亮更死心踏地的为他卖命,单凭这几句话足可见他的政治眼光和无人能及的宏大气魄。
刘备经常在人前哭,在战场上跑,但“哭、跑”也并不代表就不是英雄,哭也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
(二)英雄之灵魂
一种无形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这在三国中刘备是一个最突出表现者。在曹操、孙权、刘备三家中,没有一个人像刘备那样经过数十次的挫折才成就伟业的。应该说刘备经历最坎坷,但刘备并没有因此放弃。从二十几岁东奔西走一直到四十几岁迎诸葛亮出山为止,这么长时间的不断奋斗,这能不表明他的那种英雄魂吗?
(三)英雄之义气
关羽为了念及他们的兄弟之情,兄弟之义,放下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带着两位嫂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兄长刘备的身边。虽然后来刘备成了一方霸主,但对兄弟的“义”却是众多帝王所不及的。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在家里,刘备对他的两个兄弟一点架子都没有,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让兄弟两个和他平起平坐。书上的记载叫做“寝则同床”,就是刘备经常是跟他这两个兄弟睡在一张床上的,这就是英雄之义,这就是兄弟情谊。 “刘备摔儿”这出戏更是将刘备的重义发挥到了极致。不管刘备是否真摔,是否只是想收买人心,这已不必再论。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