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早期的聚落大都形成在哪些地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16 01:14:06
早期的聚落大都形成在哪些地区
早期的聚落大都形成在哪些地区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多为集村),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点,高矮参差,成为一种山村或山区集镇.如苗族的吊脚楼,即依山而住,整个楼房的前房的前半部是用木柱撑在斜坡上,铺以木板,再在上面建造住宅,远远看去好象悬空一样,整个村寨显得雄伟险峻.而且山区的许多住宅多用石料建筑,就地取材形成一种特有的聚落外观;山区的村落一般规模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杂乱无章(多为散村) .
降水
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态,这在农村中反映最为明显.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聚落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气候资源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
此外,我们还不难发现:降水较多地区,如中国南方屋顶出檐长,可以使屋顶过多的雨水下泄时“射程”远,有利于保护墙下不被雨水冲蚀;而降水较少地区,如中国北方屋顶出檐较短,因为他们无雨多之忧.从屋檐口看,我国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很多,这既能避雨,又能遮阳之功效;而我国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较少,也因无多雨之患.
气温
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再就合院式民居而言,中国北方多为分散式,南方多为聚合式,因为东北、华北气候寒冷,冬天日照角度小,为了争取较多的阳光,故分散房屋,加大院子,以增加阳光接触面,延长日照时间,并且很注重房屋的朝向(多为座北朝南),而到了长江流域与华南地区,光热充裕,为减少日照,故合院采用聚合式,中庭狭小,以便遮阴,南方地区的房屋朝向也较乱.长江三角洲地区,民居为适应该地潮湿炎热气候的需要,房屋建筑采用敞厅,天井通廊等开畅通透的布局,墙的外面多抹白灰以减少阳光的吸热效应.青藏高原昼夜温差极大,终年风强雨少,故采用石造的平顶厚墙建筑,白天利于厚墙吸热,到了夜晚厚墙散热,恰可增温去寒.在冬季寒冷的地区,为了避免寒风的侵扰,避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如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是朝南开的.
水源
聚落一般尽量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水方便的地区.即使在中国广大的湿润地区,聚落分布也明显受到用水的影响,在水源供给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水网稀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如在江南地区,聚落一般分布在山麓和开阔的河谷平原,这与居民用水等有关.山区的孤村或寺院也多建在泉水出露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村庄之间多靠舟楫往来,很多村庄皆沿河分布,临水建筑,真可谓“人家尽枕河”了.
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总之,影响乡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乡村聚落的形式、发展、衰亡都是某种主导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