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把《师说》帮忙翻译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7 23:54:41
请把《师说》帮忙翻译一下
请把《师说》帮忙翻译一下
师说 作者:韩愈

原文
Original Text

译文
Translated Text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为昌黎(今属河北),故世称韩昌黎.韩愈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税,贬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朝,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
答案补充 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因此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学道统服务,要求言这有物,辞必己出.韩愈诗文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文章著称.名列“唐宗八大家”之首.其文内容殷实,有以反佛、明儒道为内容之长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有嘲讽社会现实之杂文,如《杂说四首》、《送穷文》、《讲学解》.也有论述文学思想之作品,如《与冯宿论文书》、《答尉迟生书》、《答刘正夫书》.其文气势壮盛,辞锋骏利,语言练达.后人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影响.与此同时,韩愈以计为文章末事,以诗为文,把写文之手法融入诗中,在诗的句法、章法、韵等方面作了改动,白居易、欧阳修、黄庭坚、苏轼等无不受其影响.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答案补充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