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茅盾代表作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6 15:23:19
茅盾代表作
茅盾代表作
《子夜》出版于1933年6月,震动了中国文坛,瞿秋白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可见它的影响之大.这部长篇小说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茅盾以《子夜》这部长篇杰作的创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子夜》初版印行之时1933年即引起强烈反响.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的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荐十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作. 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 《蚀》描绘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动态.《林家铺子》以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的兴衰沉浮为中心,多方面地描写了林老板与整个社会的联系,阐释了林家小店铺的破产是整个工商业共同的前途的重要思想.《春蚕》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加困苦的事实,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农民真正的出路,需在丰收之外去寻找.如同《子夜》一样、《林家铺子》和《春蚕》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社会剖析小说.它们长期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供青少年学习的范文.《林家铺子》和《子夜》还被拍成电影,在中国广大城乡引起强烈反响 .
  编辑本段小说意义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生生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林家铺子》是在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轰炸了上海,矛盾原来供职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及涵芬楼图书楼,毁于炮火.矛盾陪母亲回乡居住的一段时间,所见所闻所感是一篇30年代悲剧画面,深深感受到“一·二八”战争像一颗炸弹,把压抑、沉默的人们骤然惊醒.回到上海,恰逢《申报月刊》向,茅盾约稿,茅盾立刻想到,写一篇反映小镇商人生活的小说.茅盾发现故乡商人勤俭、怯弱、谨慎、奉公守法、缺少决断、有会做生意的个性,是小商店老板的共性.写完之后,茅盾提上《倒闭》二字,交给主编后,主编连夜读完,发现是一篇难得的好小说,作品展现的社会生活丰实、复杂,故事线索脉络清楚而富有个性,林老板形象极有地方特色,语言形象化个性化.但一看题目.觉有不妥,建议修改题目,和茅盾商量之后,起用“林家铺子”这个题目. 因祖母去世,茅盾回乡,进一步熟悉了故乡的状况,加深了他对丰收成灾的感受.茅盾决定用这个题目写一篇小说,小说写成后,就是茅盾的短篇名作《春蚕》.小说通过农民老通宝家境的变迁,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封建地主、高利贷者联合剥削下的苦难生活.全篇以养蚕为线索,小说结构灵巧又绵密.语言精巧秀丽,恰似一幅江南春蚕风俗图.小说一经发表,立刻引起广泛赞扬.朱自清肯定茅盾的创作路子;"我们现代小说,正应该如此取材,才有出路";也有读者认为:“作者处处从侧面入手,用强有力的衬托,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深入到农村,以及数年来一切兵祸、苛捐等种种剥削后的农村的残酷景象,尽量暴露无疑.”故乡农村的艰辛,连上海也都见报了,加上自己对故乡的了解和把握,茅盾便顺着《春蚕》里的情节,在1933年4月,写了《秋收》,写了老通宝的稻子收成好反而又欠债,农民走投无路,自发吃大户;6月间,又写了《残冬》,描写了农村经济破产,农民自发的抗租斗争已经非武力所能压制,爆发了农民的斗争,这三篇小说合称“农村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