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阅读下面诗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3 17:33:49
阅读下面诗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阅读下面诗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这首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光,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那么,这首诗中的诗人之恨是什么呢?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摊破浣溪沙》词,下半阕换头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历来为人所传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这两句不如它的上半阕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并赞赏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而原词接下来还有两句是:“还与韶光共顦顇,不堪看.”这几句词以及王国维的赞语,正可以作杜牧这两句诗的注脚.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杜牧诗即景抒情,通过对绿荷的人格化的描写,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两竿落日溪桥上”,诗人在“两竿落日”的时候,行吟在“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半缕轻烟”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若有若无.这两句诗通过“落日、溪桥、轻烟、柳影”的意象,“两竿”“半缕”的数量词及“上、中”的方位词勾画出一幅十分清晰的画面,同时微露感伤,在这极优美的画图中有一种淡淡的思绪.“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三四句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池塘内的荷叶带着恨相倚相偎(因为秋天到了),当秋风从池面吹过的时候,她们便同时转过身来,背对着西风(现实上也是如此).作者在这里把自己的怅恨愁绪完全的外化到绿荷中去了,通过对绿荷的人格化的描写,正好把自己的主观感觉和客观景物吻合、对应上了.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杨万里的诗体现在想象奇特,立意新巧上.他善于别出心裁,在别人意想不到处落笔.为了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他的诗尤善于使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对荷花的奇特想象,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细草摇关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诗人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到荷池边纳凉,微风吹来,小草摆动,在诗人眼里,那是小草点头致意,告诉我风来了.赶紧敞开衣襟,拦得西风.用拟人手法写小草和荷花默契在酷暑的傍晚巧取凉风的状态,用“细草摇关”来衬托自己的心情.“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作者所游的荷池,荷叶茂盛,像一把碧伞,荷叶低小,掩在荷叶之中.诗人将这一自然景观写成荷花怕热,打伞乘凉.作者将自己怕热的感受,移到荷花身上,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正因为诗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想象颇为奇特,妙趣横生,同时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