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一些语数题1数学甲 乙两车同时从A B两地相对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15千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5 15:32:19
一些语数题
1数学
甲 乙两车同时从A B两地相对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15千米处相遇.A 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语文
大江东去,____________.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纽约时,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
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
字.”
汉字,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汉语又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
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
地”“海内”“天涯”“劬劳”“芳草”“眷眷”“依依”……都够
使受到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从翻译稿读
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
国孩子,甚至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能背诵许多古典诗词了.过年时
吟“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
“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
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
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
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
(1)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 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 ?
(2)读了短文,你说说 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
用比例解
一些语数题1数学甲 乙两车同时从A B两地相对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15千米
1-----
设AB相距X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由题目可列方程:
(48+38)*t=X ---- 1
48*t-38*t=15 ---- 2
解方程组得X=129(千米)
答:AB两地相距129千米.
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汉字,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语又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2)自古就有齐力断金的古训,作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必然的.
一些语数题1数学甲 乙两车同时从A B两地相对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15千米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每小时行85千米,乙每小时行75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15千米处相遇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40千米的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5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离中点2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间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在距离中点15千米处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9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5千米,两车像 两辆汽车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在离中点2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的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没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24千米处相遇,A、B 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两车在离中点18千米处相遇.(1)甲 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7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90千米,乙车每小时 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在离中点20米处相遇,求a,b两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4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