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要一篇《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14:30:02
要一篇《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谢谢!
要一篇《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谢谢!
上个月北区有书展,为了不至于在大热天跑一趟却空手而归,我才买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要准备考试等原因,一直没有怎么去翻它,知道最近闲了下来,才在图书馆的空调重新拿起了它. 
这本书最初是由英文写成,之后才又作者(黄仁宇)翻译修订成中文,因为是作者亲自翻译,又得到中国社会学院文学研究所沈玉成等人的帮助,所以读起来的时候相当的通顺流畅,而绝无生硬晦涩之感.当然,一本书能够吸引人,最重要的,还是其描述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思想.
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在书的一开头,作者便解释了这个书名: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却实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而其前后的诸多事件,以及其间的因果关联,才是历史的重点,也是本书所要讨论的地方.而书中选择了这一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对前任首辅大臣张居正清算事件的完结.
序言里,作者说,“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明朝从开国皇帝朱洪武开始,便已经有意识的在重用文官,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万历当皇帝的时候,早已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文官集团和管理体系.而首辅大臣作为他们之中拥有最高地位的代表者,必然是德高望重而且拥有者相当的政治才华和手段,以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的.而由于万历即位的时候年龄尚幼,张居正身上同时还肩负了小皇帝的抚养和教育重任. 
于是,1572年秋天,也就是九岁的万历皇帝即位的那一年之后,“他(万历)每天的功课有三项内容:经书,书法,历史”.《墨子·非攻》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熟习经史,可以于前人的经历中“见兴替,知得失”,从而明晰事理,练习书法,除却以后批阅奏章所用,同时还可以磨炼皇帝的意志,使其冷静沉稳,一个由内而外,一个自外向内,以求达到修身养性,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
书上说,万历十岁的时候,就能书写径尺以上的大字.有一次,他让张居正和其他大学士观看他秉笔挥毫,写完以后就赏赐给了这些大臣.张居正谢恩领受,但在第二天他就启奏皇帝:陛下的书法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 再答: 现在已经不宜在这上面花费过多的精力,因为书法总是末节小技。自古以来的圣君明主以德行治理天下,艺术的精湛,对苍生并无补益。像汉成帝、梁元帝、陈后主、隋炀帝和宋徽宗、宁宗,他们都是大音乐家、画家、诗人和词人,只因为他们沉湎在艺术之中,以致朝政不修,有的还身受亡国的惨祸。 关于天子的神权问题,张居正也一直教育万历,他之所以能贵为天子,乃是天意。天意能否长久保持不变,则在于人和,要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应当审慎地选择称职的官吏。 在教育小皇帝上面,张居正可谓是殚精竭虑。所以万历从小便将这样一个长者敬为“智慧的象征”,而在处理政事上面的果断与周全,则更加巩固了张居正在皇帝心中的崇高地位。连虔诚信佛的太后,都会在张居正的劝说下,将准备修筑涿州娘娘庙的私蓄改用于修筑北京城外的桥梁,其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一切都按照这样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那么万历皇帝必然会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在年少时期所表现的才智,以及来回步行十余里为民求雨的毅力,都可以表明这一点。  然而,正当万历皇帝步入二十岁的年纪,准备大展抱负的时候,群臣在张居正死后对他的批斗清算给了他近乎致命的一击。 随着张居正一件件不为皇帝所知的事情被揭露出来,万历皇帝皇帝惊恐地发现,在清廉与道德的伪装下,张居正竟然是一个狡猾贪婪之徒,满嘴的道德仁义,私下做的却是另外一套,更令万历所不能容忍的是,张居正对于别人奉承其为当今的伊尹竟然安之若素。张居正是当今伊尹,那自己岂不成了无道之君太甲了? 一旦翻出这些旧账,张居正的形象就已经彻底的颠覆,而群臣的态度又是如此的激愤,于是再去回想过往的一切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带上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即便是曾经美好的回忆,也都变成了阴谋的表象。  对张居正的清算,一直持续了到了其死后的第五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的1587年。这件事除却消耗了无数的时间精力,更让万历的精神产生了巨大的痛苦,甚而对过去二十年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怀疑:首辅尚且如此,那其他人呢? 
再答: 本来张居正的离世,就让万历失去了过去十几年形成的依托和庇佑,而群臣对于张居正的彻底清算,同时也是对于他所熟悉的那一套的原则的一次颠覆。这一件事情,无疑将皇帝推向了更深的困境之中,举步维艰。 从小到大,无论是个人的学习,朝廷的政务,万历皇帝都是在张居正一手帮助下进行的,而随着张居正的倒台,虽然有了申时行来接替,但是诸多的事情,也丧失了其延续性和连贯性。此时此刻,万历皇帝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才真正的浮出水面,那就是如何独自面对延续下来的,为手下的文官群所代表着的帝国传统,而此时此刻,他也将渐渐明白,自己虽然名义上贵为九五之尊,但是在道德和传统的约束之下,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权力的象征,一个空具形体的傀儡。 其中,最为重大的一件事便是立储君时候和群臣们的对立,常洛是长子,按照惯例,是应该毫无争议的被立为太子,然而万历皇帝更想要立的却是自己喜爱的皇贵妃郑氏的儿子长洵,但是在群臣的眼中,这是以幼凌长,自然不合于伦常之情。但是万历皇帝在这样一件事情上面也不愿意妥协,但是也并不能采取强硬的立场。因为“本朝不是以法律治理天下的臣民,而是以‘四书’中的伦理作为主宰。皇帝和全国臣民都懂得父亲对儿子不能偏爱,哥哥对弟弟负有教导及爱护的义务,男人不能因为宠爱女人而改变长幼之序。正因为这些原则为天下人所普遍承认,我们的帝国才在精神上有一套共同的纲领,才可以上下一心,臻于长治久安。如果仅仅凭借法律条文作为治国的依据,则我们立国的根本就成了问题。”正是在这件事情上的一拖再拖,让皇帝彻底认清楚了自己的位置:他已经不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仅仅只是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的象征。从而在后来的处理国家政事的时候,采取了消极怠工式的“无为而治”。
再答: 在写到万历皇帝的陵寝的时候,黄仁宇说:“今天,有思想的观光者,走进这座地下宫殿的玄官,感触最深的大约不会是这建筑的壮丽豪奢,而是那一个躺在石床中间、面部虽然腐烂而头发却仍然保存完好的骷髅。它如果还有知觉,一定不能瞑目,因为他心爱的女人,这唯一把他当成一个“人”的女人,并没有能长眠在他的身旁。同时,走近这悲剧性的骸骨,也不能不令人为这整个帝国扼腕。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了活着的祖宗。”  虽然作者在序言里面说,并不希望读者因为这本书而“同情”这位皇帝,但是牵扯出了如此多的生活细节,以及和郑贵妃的感情悲剧以后,又如何能不让人联想到这样一位皇帝生命的孤寂而心生怜悯? 然而,也正如鲁迅所说,可怜之人亦必有其可恨之处。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身为一国之君却不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一位皇帝,纵有再多无处安放的才情,再多恩怨纠结的难言之隐,也无法掩盖其昏庸的事实。
再答: 在写到万历皇帝的陵寝的时候,黄仁宇说:“今天,有思想的观光者,走进这座地下宫殿的玄官,感触最深的大约不会是这建筑的壮丽豪奢,而是那一个躺在石床中间、面部虽然腐烂而头发却仍然保存完好的骷髅。它如果还有知觉,一定不能瞑目,因为他心爱的女人,这唯一把他当成一个“人”的女人,并没有能长眠在他的身旁。同时,走近这悲剧性的骸骨,也不能不令人为这整个帝国扼腕。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了活着的祖宗。”  虽然作者在序言里面说,并不希望读者因为这本书而“同情”这位皇帝,但是牵扯出了如此多的生活细节,以及和郑贵妃的感情悲剧以后,又如何能不让人联想到这样一位皇帝生命的孤寂而心生怜悯? 然而,也正如鲁迅所说,可怜之人亦必有其可恨之处。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身为一国之君却不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一位皇帝,纵有再多无处安放的才情,再多恩怨纠结的难言之隐,也无法掩盖其昏庸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