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水浒传选一个人物写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5 20:55:36
水浒传选一个人物写感受
水浒传选一个人物写感受
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再问: 500字
再答: 字数限制,只能发一半!!!!!
宋江历来是争议颇多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有学者因为宋江性格的矛盾性而否定施耐庵的写作才能,我对此不以为然。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人物来表现。作者在构思过程中,人物的形象和做事安排好像是同时成熟的;但事实上,一定是心中先有了呼之欲出的人物,这才组织起故事来。如果不是这样,作品就难免(甚至一定会)是概念化”。④我对这一论说深信不疑,而且,我还认为,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心中一定已经有了各个英雄人物的形象。至于宋江,我想施耐庵也一定看到了他的矛盾性和多重性,他把这个有着多重性格且矛盾重重的人物写下来,让读者去读去说去评,也未尝不是另一种高明。
  施耐庵塑造的宋江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但他的一生中,我们会时常看到他身上的矛盾性,但他的一生中,我们会时常看到他身上的矛盾性,施耐庵抓住这一系列的矛盾来刻画宋江性格的多重性。
  一般读者都认为宋江是个忠义双全的人。《水浒传》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但实际上,宋江在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当一般干部时,便有意放走官府要捉拿的晁盖等人,并继续与那些人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还上过梁山,单纯从这几个方面看,我们可以讲宋江很够“义气”,但讲宋江忠,就有些难为情了。而且,放走晁盖后,宋江似乎不讲忠,也不讲什么“国家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