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3 04:23:29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最好举例说明,越详细越好。谢谢,古诗和现代文都要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解题思路: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散文及中国古诗两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解题过程: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古诗歌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现代文
散文,多数属于借景抒情。比如《春》、《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也的属于托物言志,如《白杨礼赞》。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散文及中国古诗两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所谓“表现手法”,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它和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常常混用,我们不妨理解成作者构思和表达时使用的各种特殊技巧。通常情况下针对段落篇章,比具体的修辞手法范围要大。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都是借助外界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两方面:
一、描写的对象不同。
“借景抒情”的文章描写的是自然景色。一般不局限于一个事物,而是众多景物构成的一片景色。
“托物言志”一般只描写一样具体的事物,对象单一明确,往往在题目里就有提示。
比如《春》,写了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早人勤各个画面,从方方面面表现春天的美丽可爱。而《白杨礼赞》只写了白杨树这一个事物,写白杨树的枝叶、树干,写它的各种特征。
再举个例子:《荷塘月色》和《爱莲说》,都写了荷花。朱自清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同时写到了荷塘周围的树、路、灯光种种景物,共同构成了清幽宁静的美景。这是借景抒情。周敦颐只写荷花,写它的花、叶、茎,写它的色、香、姿态。这是托物言志。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概而言之,借景抒情,抒发的是“情”,托物言志,表现的是“志”。前者倾向于心灵的感受,多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后者倾向于人生的思考,多指观点、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思想。前者偏于感性,后者偏于理性。
还是上面的例子。《春》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白杨礼赞》表达对抗日斗争的一种态度和立场。《荷塘月色》表达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是情绪;《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是观点和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情感和思想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只不过是倾向和重点不同。情感抒发中可能包含深层次的思考,表达思想也必定有相应的情感作基础。
除了上面两点,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还各有特点。
与“借景抒情”手法相关联的术语通常是“意象”、“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这些术语我们在以后专讲写景抒情类散文和诗歌的时候再辨析。
与“托物言志”手法相关联的术语通常是“寄托”、“象征”等。作者常用象征手法,赋予一个客观事物以某种主观意义和价值。典型的例子比如杨朔的《荔枝蜜》,赞扬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象征默默无私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再比如陆游写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梅花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象征着纯洁清高,不混同浊世的高尚情操。
最后补充一句,托物言志的诗文往往题目中就有暗示。诗歌里专门有一类咏物诗,题目通常是《咏××》。文章也多以《××赋》、《××赞》为题,或者直接就用所写事物的名字作为文章标题,其实很容易辨认。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