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名作家所写的总分总式结构千字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0 12:22:17
求名作家所写的总分总式结构千字议论文.
求名作家所写的总分总式结构千字议论文.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要达到真正理解,需要随处发问,深入探究.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第一二三段总,第四五六七段分,后面的总) 哲学大家——冯友兰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