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作文思路指导:八年级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三首石壕吏改写成一篇文章,不少于六百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4 09:27:27
作文思路指导:八年级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三首石壕吏改写成一篇文章,不少于六百字
作文思路指导:八年级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三首石壕吏改写成一篇文章,不少于六百字
建议把诗中没有明确展现出来的东西展现出来.诗要凝练,让人发挥想象;文章要具体,让人身临其境.而最终表达的宗旨,则应该是相同的.比如,“吏”和“妇”说话时的神情,诗中只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进行总体的描述,后面就是大段的语言描写,文章中可以把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结合起来.又如,“吏”与“妇”的对话,诗中用“妇”的独白的形式展现出来,忽略了“吏”的问话,文章中可以还原当时的情景,即“吏”且问,“妇”且答,二人的思路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如“三男邺城戍”句,必是“吏”问家里是否还有男丁;“室中更无人”句,当是“吏”听到屋里孩子的啼哭声,疑心“妇”在撒谎,进行质问;“老妪力虽衰”句,定是“吏”还不肯罢休,一定要抓一个人走(很可能是小孩子的妈妈),“妇”才主动说自己去的.这些都是非常有戏剧性的,展现出来可以非常精彩.这些内容课上也应该讲过,这也可以看出,改写《石壕吏》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包含了课堂内容,而非孤立的体裁转换练习.
还有一处,可能就不是课堂内容了.那就是诗人自己在整首诗中的位置.他是一个旁观者,需要注意的是他是正在赴任途中的官员.如果他出面说话,“吏”是不会为难一家人的.但是诗人没有.为什么?这值得思考.因为老师讲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时,一定是强调“控诉战争的残酷,同情人民大众”的这一面,却忽略了,诗人在战争中是有立场的.他痛恨战争的残酷,但他的主张是不打这场仗了吗?不打会如何?但是打,就要面对眼前的这种状况.到底应该怎样?只有理解了诗人的矛盾心理,才能真正体会《石壕吏》的艺术魅力,至于改写就更不在话下了.当然,最后这一点比较超前,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