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中国地理四个地区对比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21:27:39
中国地理四个地区对比
中国地理四个地区对比
一、文化的几个特征
(一)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意识文化 雅文化 俗文化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思想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音乐,美术,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体制度,家庭制度等;也包括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条例等.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意识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筑,园林,服饰,饮食等物质形态都融进了精神的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根据张岱年的概括,我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主要差别是以下四点:
1.在雅文化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精神根深蒂固;在俗文化里,宗教和迷信的影响强大.
2.在雅文化里,重义轻利和崇德贱力德价值观占统治地位;在俗文化里,突出富贵利达价值观,崇敬的是财神,寿星,及各行各业的行业神.
3.在雅文化里,仁是最高道德规范;在俗文化里,由墨家演变的侠义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4.雅文化的标志是吟诗作画,操琴对弈;俗文化的标志是传奇小说小戏.
(二)文化主体的抽象性和敏感性
作为文化主体的意识文化是抽象的,敏感的.
1.如果说文化是一冰山,那意识文化就是沉在水下的冰山主体,人们很难直观看到.意识文化的数据很难精确计量.也难捕捉其中的规律性.
2.意识文化涉及政治,军事,宗教等敏感领域,政策性很强.
(三)文化内涵的区域多样性
文化有强烈的区域性,东西方的差异.同一文化产业在甲成功,在乙失败.“锦绣中华”在美国奥兰多市的失败.
(四)文化主要载体的可移动性和文化区界限的模糊性
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人可移动,文化的区域界限就很模糊.
(五)文化价值的滞后性、间接性和社会性
文化产品是有价值的,却不象普通商品那样用成本利润计算.在评价文化价值时,会出现严重的分歧.根本原因是文化价值的滞后性、间接性和社会性.
可以从2方面说明文化的滞后性
1.古董效应 古董的价格和价值很难用一般的商品模式计算.随着岁月流逝和经济发展,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留恋程度和需求量上升.古董是文化产品之一,它的增值速度比一般商品快很多.古董的价格运行轨迹可以从侧面说明整个文化产品.
2.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对同一文化遗产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估.
人们的鉴赏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断发掘出来.很多艺术家死后作品价值连城.
间接性是文化所有者得不到多少直接利益,甚至根本得不到利益.香港海洋公园.
社会性指文化对人们得思想品德有潜移默化得影响.
古典诗词,圆明园,长城……是生动教材.
二、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
(一)五千年的延续性
世界文化四大体系:中华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
中华文化一直延续不断得文明赋予华夏大地丰富的文化积淀.
(二)开放性和亲和性
指吸收外民族文化和文化融合的过程
(三)海内一统观和同一性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但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同一性,在意识上有强烈的海内一统观.
中国的内涵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不是任何一个特定民族的国家,不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中国皇帝自居.
(四)巨大的区域差异性
南北差异是文化区域差异的主旋律.
三、中华意识文化的几个要点
(一)整体观念
一是讲综合,讲整体讲普遍联系,一是讲中庸,讲大局平衡,不偏不倚.
整体思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入.写日期、写人名、写地址和西方国家不同.关心大局.中医,注意普遍联系,西医关注具体问题.
(二)伦理观念
(三)笃学观念
(四)勤奋观念
四、中华宗教观念特征
(一)和平共处,互相融合
(二)虔诚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大
(三)宗教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影响深刻
五、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方向
1.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淘汰陈腐落后的文化传统.
2.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本民族文化.
3.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拓展新鲜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六、中国文化地理的对象和特点
着重研究研究中国文化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中国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形成背景,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及其地域转移,中国文化的扩散路线及其融合过程,中国综合文化区及宗教区、语言区、民俗区等部门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等.
中国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化地理的关系
中国文化地理是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特征离不开文化.
2者的区别在研究的内容不同
区域文化本质上是有关该区的文化活动的百科全书,文化地理探讨文化和地理环境间的关联,探讨区域文化的特征,文化的区域差异.区域文化中记载文化现象,有许多并不反映区域特征和差异,并不反映与地理环境间的必然联系.
区域比较是研究文化地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区域对比是文化区划的切入点,文化区划的主要原则是区域内部特征的相似性,区域外部特征的差异性,共同的文化中心等.
第二章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
一、自然环境背景
我国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一)南暖北寒,南湿北干
秦岭淮河是我国气候的南北分界.
(二)西高东低,东临大海
我国陆地区域在经度上跨越62度,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东经135度.
西端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三)自然灾害多
(四)自然环境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东北18怪,云南18怪.
(五)自然环境对中华一统趋势的影响
二、中国人体质的区域特征
(一)南矮北高
影响因素:食物构成,气候差异,遗传.形体差异对职业分布有影响.
(二)容貌和体形的南北差异
汉民族三标志:铲形门齿,青斑,内眦褶眼(蒙古眼)
(三)Gm血型的南北差异
Gm(人类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遗传标志 human immunoglobulin allotype genetic maker)
它居住在血清丙种球蛋白中,称血清型.
Gm血型特点有二
1.化学结构十分稳定,这一血型受第14号染色体上的DNA控制,大约需要几万年才有可能在突变中产生新的基因.
2.种族特异性明显 在不同的种族中,该血型的频率稳定.目前识别的Gm因子有18个,很有区别度.
三、社会环境背景
(一)北方战事较多
(二)首都主要建在北方
我国首都地域变迁大体有三个轨迹
1.唐以前,首都主要在长安.五代以后,首都主要在北京
1.南京和杭州也列我国六大古都中.历史背景都是南北分裂,南方偏安.
3.1911清灭亡以前,全国一统后在南方定都的只有明朝朱元璋.时间很短.
(三)南方经济比较发达
(四)各民族物质生活质量的差异
四、三次全国性的经济区域划分
(一)东、中、西三各经济地带
在修订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时定的三个经济地带
东:从辽宁,北京,天津起,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共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又称“东部近海经济地带”,是开放的前沿.
中: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9个省和自治区.
西:大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大西南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七个经济区域
在修订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时
1.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 3
2.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海南 3
3.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中部辽宁 7
4.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 4
5.中部五省地区,包括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5
6.西南和广西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
7.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旗
(三)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区域
2000年,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地域范围包括四个部分,简称10+2
1.大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2.大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3.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部大开发地域的主体时东、中、西三个地带中的西部地带.
第三章 中国语言的区域差异
一、汉语的特征和区域差异
(一)简约的汉语
(二)南繁北齐——汉语方言区的分布特征
汉语的方言区有7个
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客家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
(三)北京语音——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
二、福建方言的复杂性及其成因
(一)福建方言的复杂性
表现在四个方面:
1.汉语的七大方言,在福建可以找到五个.闽方言是主干,还有赣,客家,吴和北方.
2.闽方言内部歧异度较大,亚方言互相听不懂.
3.各种方言分布犬牙交错,互相渗透.
4.没有一个能代表全省的强势方言.
(二)福建方言复杂性的背景
1.多山,内部交通不便,人们交往不多,导致语言长期沉淀.
2.依山榜水,水系对交通和方言分布影响很大.
3.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是形成方言区的一个要素.
4.远离历史古战场,北方战乱百姓,到福建多安定下来.古汉语在闽语中有许多痕迹.汝,伊,箸,卵,鼎.
5.省内北方方言的成因多和军队布防有关.
三、广东省语言地理特征
(一)三足鼎立的广东方言
粤,闽,客三大方言鼎立.
粤,闽,客三大方言差别明显,但也有相同的地方.
第一,组词规则与壮、黎等少数民族有相同的地方.后置式组词规则说明广东三大方言与南方百越少数民族语言有密切关系.如,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后面.牛公.
第二,粤,闽,客三大方言不同程度保留古汉语读音,成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广东省语言复杂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广东位于我国大陆南隅,是我国历史上多次大规模南向移民的重要归宿地.
2.广东自然环境优异,便于居民长期稳定的繁衍.
3.多山,地形破碎,居民交往不便,形成稳定的语言人群.
4.远离我国古战场,因战事引起的移民频率很低.
和福建有很多相似点啊!
(二)强势语言——粤方言
在我国7个主要汉语方言中,粤方言的影响仅次于北方方言,成为广东强势方言的原因有:
1.粤方言区占全省人口的一半.
2.省会广州讲粤语.省府话一般是全省交际的通用语言.
3.广东省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基本属于粤方言区.强大的经济辐射力提高粤语地位.
4.香港和澳门讲粤语,海外华人和华侨有一半讲粤语.
(三)广东方言的发展趋势
1.在多种语言混杂的地区,迅速形成一个强势语言.
2.在粤语区以外的城镇中心,出现粤语挤占当地语言的现象.
3.惠州话的归属一直是研究广东语言地理的疑难.
4.深圳和珠海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移民城市.成为新的双语区(普通话和广州话)
四、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
是唯一不用地域命名的方言
(一)在人口迁移中形成的客家方言
共有5次大迁移.前三次是北向南垂直迁移,后两次是南向西南华中水平迁移和返回迁移,同时迁向海外.
第一次南迁 触发点是晋怀帝永嘉四年的永嘉之乱,延续到南北朝,前后二百余年.
第二次南迁 触发点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延续到五代.
第三次南迁 高潮是宋朝的靖康之难,实际整个宋朝都有北民南移.
第四第五次迁移期间,大规模前往海外.
(二)客家方言的分布
按照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的读音,客家是哈嘎.学术界对客家一词有2种解释.
一是先主后客说,“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客家是相对原住民“土著”说的.
二是户籍说,古代户籍有客户一例.《南齐书 州郡志》说:“元帝(晋)大兴四年(321年),诏以流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唐朝和宋朝,户籍都有客籍专称.
分布零散,东到台湾彰化,南到海南岛,西到四川广汉,形成大三角状.
(三)客家文化的特征
四个文化特征:
1.好学重教,文风兴盛.
客家移民的先民是中原士族,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好学重教的传统.以不识字为耻,外出求学蔚然成风.多出翰林.郭沫若来梅州,称赞梅州是“文物由来第一流”.
2.宗族观念和家乡观念较强.
以“郡望自矜”,续修家谱的热情高.聚族而居,修建规模庞大,结构特殊的居落.在梅州地区称为“围屋”.闽西南客家居民称土楼.强烈的宗族色彩是客家方言得以保持的重要原因.
3.勤奋耐劳,自强不息
4.有不少特殊民俗,与客家人历史上长途迁移的背景有关.
二次葬 第一次葬比较简朴,第二次葬是隆重的永生埋葬.
客家妇女没有缠足的.
五、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域分布
少数民族语言复杂,分五个语系.
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
第四章 中国文学艺术的区域差异
一、大地是文学艺术的舞台
(一)山水与文学艺术
天人合一的传统哲理,加深了自然与文艺的内在联系
景以文彰
情景交融,景是大地,情是诗人的表达的情感,山水难和艺术分开
地形的阻隔是造成文艺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爱热闹的色彩观
尚红和黄
二、汉民族性格的区域差异
南方人性格婉约,北方人性格爽直
三、南北文风的主要差异
南老北孔是先秦哲理的区域差异
南顿北渐是禅宗的区域差异
南骚北风是文学的区域差异
从《离骚》和《诗经》起,南方文风清绮,北方文风质朴,基本趋势没变.
南朝民歌中的吴歌,多以情歌为主,哀怨缠绵;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景色,风俗和战乱,情歌大胆泼辣.
刘师培对南北文风与自然的关系有论述:“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成为言志抒情之体.”比较《敕勒歌》和《渔歌子》
山西农村生活的山药蛋派,北方水乡生活的荷花淀派,湘中湖光山色的湘味文学,大西北历史文化背景的西部文学……这些都反映当地的自然文化乡风民俗,有浓郁乡土文学色彩.
四、南北画风的主要差异
我国有诗画一体的传统,山水画是我国绘画的主要流派.
从五代起,我国山水画进入鼎盛时期,受环境影响,五代山水画有南北分野.
南京董源和巨然是南派代表.画风清新典雅,飘逸潇洒,淡墨轻岚.南派始创的浓密墨点发,有称“落茄点”,最能体现江南林木浓密,郁郁葱葱的气象.
山西沁水荆浩和陕西西安关同是北派代表.作画以黄河山水为背景,气象萧索,笔力遒劲,雄伟深厚.有“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之妙.
一般说来,北宗画派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大,南宗则受老庄影响.在书法上也有表现.
五、戏曲的地域差异及其背景
清初,时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戏曲流派.
(一)剧种的地域分布
戏曲规模分五个层次
1.全国影响的剧种——京剧 其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