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子夜吴歌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2 17:19:49
子夜吴歌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
子夜吴歌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
李白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楼主所问的最后一句,可是指《冬歌》.
子夜吴歌·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子夜吴歌·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子夜吴歌》中的第三首《秋歌》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再问: 秋歌
再答: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