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急 帮忙写篇作文 丽丽想到国外读书,但你要写封信劝他到国内读书,并列举些国内读书的好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5 01:09:44
求急 帮忙写篇作文 丽丽想到国外读书,但你要写封信劝他到国内读书,并列举些国内读书的好处
英语作文
求急 帮忙写篇作文 丽丽想到国外读书,但你要写封信劝他到国内读书,并列举些国内读书的好处
中学如果单身在国外读书,的确可能会有不少问题.学生的自控力一定要非常之强,而且要有顽强的精神.做到了以上两点,中学或本科在国外留学则会给人生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
许多人认为在国内打好基础再出国是最好的选择.我觉得那是因为不了解西方基础教育的意义(的缘故).美国名校都认为本科仍然是打基础的时候,而本科正是美国学生开始超越中国学生的时候.虽然不是所有老师都清楚地了解这句话,但"教育是为了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奉某种教条为真理"(杰弗逊)确是西方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在这样的前提下培养出来的高中毕业生大都思想独立,有创造,求新的意识.
美国学生大多给中国人留下散漫的印象,但是不注重做过多的练习题来对付考试,并不意味着他们好吃懒做.我在这里大学的一堂英文课里听我的同学读他们的工作历史,真是大吃一惊.他们几乎全部都做过大量各种各样的工作,从义工到挣钱的粗重工作都有.而我自己在 "读书第一"的训导下,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自小和社会接触,使得美国学生养成勤奋的习惯.我所读的大学功课之紧可谓"恐怖".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几乎每天要早上两点睡觉.白天也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做其他东西.有一次我从两个高年级模样的人身边走过,听其中一人问另外一个:你星期五晚上有没有空?另外那人回答说,我星期五从晚上六点要做research到第二天三点.同学之间常听说哪个人每周只睡20小时,哪个人连续几天不睡.高歌的书里提到一个麻省理工的笑话:最恨的事情就是每天做题做到一半太阳升起来了.在麻省理工还有一道很著名的选择题:"简单来说,人生有三件事:学习,睡觉和朋友.在麻省理工,你的时间只够你做两件事,因此有三种组合方式:学习和睡觉,不交朋友;睡觉和朋友,不学习;学习和朋友,不睡觉.
勤奋地工作是必要的,但并不足够.多向思维的和挑战权威的习惯是西式教育的一大特色,这使学生避免了钻进只会做题的死胡同.我有一次和我的教授聊天,他和我说了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MBA时的一件事.宾夕法尼亚大学的Wharton 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齐名,他们的教授自自然都来头不小.我的教授的第一节课是经济学,他的老师一开始就大谈经济学是如何如何的重要;他听了一会儿就举手说:我知道经济学重要,但我不相信它有你所说那么重要.当时班里有好几个日本人,都瞪着他.后来那些日本人和他成为好朋友,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做法在东方是不可思议的.自由与严肃并存的学术空气是美国的一大特色,不同意见是在西方课堂里最受欢迎的东西,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但关键是虽然人人都有自己的意见,但很少有人排斥或不容忍其他人的想法.原因是他们承认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个人经历,家庭文化背景等等的不同,不同思想并存才是正常的.在这种百纳海川的言论自由的环境下,学生的思想不受约束,可以自由发展.在国内受教育很难避免思维受到约束,从而不能使个性健康地成长.这样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只能成为某方面的专才,难以成为综合的人才.在国外读高中可以读经济学等国内没有的学科;同时读莎士比亚这些象征着西方文化的东西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的.这些都是国内的同龄人所没有但极具价值的经历;这个经历的价值在于能同时了解世界上两大文化:东西文化的异同.文化带来的冲击会促使人不断地思考在人生最终价值这些层面上的问题.我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严肃思考人生更能促使一个人迅速成长的东西了.不要认为那样的思考只是学者要做的.美国的商人或者说管理者几乎都是知识极其丰富的人,许多是名校毕业.但象哈佛这样的名校本科并不注重专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更注重培养综合的素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有了思考问题的习惯就有了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动力,才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在国外读高中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会如何面对失败,挫折和孤独是使人成熟的催化剂.留学生要面对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英语.我高中最后一年考托福,没有丝毫的准备就直接去考,得了632 分.但这样的英语水平离本地的好学生还差得远.所以如何面对语言带来的困难是一个大问题.但这个问题恰使我有了坚持的做事准则.高中十一年级时,我英文排名在全级200人中排168.当时我正忙着数学,想想对于海外生也正常,所以是算了的心里.十二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考试的作文竟然拿了18分(满分20).我看着这篇语法不通的文章竟然是18分,全班最高,不禁惊讶.细细思考,终于知道原因在于文章的思想性.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在学校年终排名里,我英文排第四.具体地分析原因,是在于我能把在中文里培养的语言能力转化到另一个语言里.(顺带说一句,我的中文也是自己多读课外书培养的,国内教育在培养能力上并不成功)我并不是那些智商超高的天才,我能做到的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关键就是有没有足够的勇气,自信和勤奋.在这三点中,国内的教育充其量就是教会了人勤奋.
记得柏杨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教育在拉丁文里是"引而导之"的意思.中学的老师离学术权威还相离甚远,他的工作应该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出疑问的能力.但中国的老师所做的恰恰相反.我在悉尼的数学老师也许从中国教育的角度看不是很好老师,因为他的数学水平的确不如中国的好老师.但我觉得从我的定义来看,他才是好老师.因为他是以和学生探讨的方式上课,尊重学生和老师同为课堂的主体,容许各种的疑问.在做人上,他教会了学生不因年龄大小或知识多寡歧视他人;在学习上,他教会学生通过主动提出问题去学习,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转载的素质教育漫谈--学会尊重(上)在这个问题上说得很好,希望大家花点时间去细细读读.
我们之所以需要理论是因为事实往往不能解释自己.我觉得我们尝试去西方的社会时,单从行为上解释是行不通的,必须要了解它们背后文化的体现.这也许是为什么学经济的人往往能理性地分析问题的原因,因为经济学是融合了数学和许多其他学科的一门科学.即使到了海外,没有接触过西方Liberal Art Education 的人,我觉得也不算了解西方文化的精华.Liberal Art Education 中文相应的词勉强可以用综合素质教育.特意查了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关于Liberal Art的解释:Academic disciplines, such as language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at provide information of general cultural concern, as distinguished from more narrowly practical training, as for a vocation or profession. (如语言,历史和哲学这样的学科;传达关于文化的综合思考的信息,与相较狭窄的为专业准备的培训不同).在大学或大学以前的阶段就开始接受西方教育的人,都有机会接受Liberal Art 的教育.而在大学以后,也就是研究生阶段,专门而单一学科的学术研究成为唯一的教育目的.在英语里,本科生被称为"Undergraduate", 也就是还没有毕业的意思,所以需要被全方位地琢磨;研究生被称为"Graduate", 也就是毕竟毕业了的意思,所以既然教育已经完成,再要研究什么就随你的遍.说一句心里话,我觉得出国读硕士,博士的人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这样的非强制性的全面教育,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在"围城"之内.这里说的围城和钱钟书说的围城刚好相反,但我觉得本质上又是一致的:都是把自己的思想围起来.
中学或本科出国的利弊都有,但我觉得它的意义比大学毕业后出国更大.大学毕业后出国,人的思维习惯已经形成,出国很多时候只能钻进所学的那一科.中学或本科出国则能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古老的文化带回新的活力.科学没有国界绝不意味着科学在任何社会都能兴盛发展.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有着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原因;科技兴国只是实用层面的说法,我们的社会和人的思维都要转变来适应科学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