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唐代有哪些文化遗产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15:56:57
唐代有哪些文化遗产
唐代有哪些文化遗产
盛唐世界称雄,文化比肩政经.丝织三彩铜器,商贾云集两京.
天文令瓒一行,算经淳风孝通.地理吉甫杜佑,药学思邈为圣.
雕版印书兴起,道佛两教风行.哲史不乏名作,雕绘敦煌遗风.
诗词李杜白温,古文韩柳运动.书法乐舞传世,交流两出名僧.
希望对你有帮助
1.唐代商业:唐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大都市,占地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其中常住国外人口就有5万,此外东都洛阳、扬州、广州等城市也非常繁荣.由于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唐朝与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唐代对外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唐三彩、丝绸、铜器、工艺品等.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唐代出口丝织品就有绫、罗、绸、缎、锦、绮、纱、绢、纶、缣、帛等,种类繁多.丝路自汉代发展到唐代时出现了极盛高潮.当时和唐代以西各国,有横跨欧、亚北部的东罗马,占有整个西亚的波斯,还有后来兴起的大食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它们都注重于对外陆路交通的开拓,极力加强和中国的政治、经济联系.陆上丝路到了唐代中期随着安史之乱爆发而衰落.但海上丝路的兴起而且繁荣,唐朝国力强盛,在广州设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开创了历史上长达千余年的市舶制度,开辟了“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到大食国)的贸易航线,出现了“大舶参天万舶争先”的图景,外国商人来广州多的年份达10万人.
2.唐代天文学: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683年~727年)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河南南乐)人.724年(开元十二年),跟一行和尚同时的一位工程技术专家梁令瓒和工匠们一起,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用来观测日、月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一行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一千年.724年,一行还倡议在全国二十四个地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并设计了一种叫做复矩图的仪器,用来测量北极高度.一行从这次测量中算出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现在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经度)一度的长度.它与现代测量子午线的长度111.2公里相比,虽然还有较大的误差,但这种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工作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一行从725年开始修制新历,到727年(开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历》.这部历法系统周密,结构合理,比较符合天文实际,是当时的先进历法.后来的历法家几乎都是按照它的结构来编写历法的,直到明朝末年吸收西洋历法后才有所改变,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大衍历》中建立了不等距的内插公式是一行数学方面的贡献.
3.唐代数学:王孝通生卒年不详,武德九年(626)时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参加修改历法工作.王孝通的数学专著是《缉古算经》,为十书之一.在《缉古算经》中,解决了大规模土方工程中提出的三次方程求正根的问题.李淳风(602年年~670年)曾奉旨注解古算经十书.十部算经是指:《周髀》《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等,他为整理和保存我国古代的算学文献发挥了巨大作用,李约瑟博士称他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他还著有世界最早的气象学专著《乙已占》,他与袁天罡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
4.唐代地理学:李吉甫(758年~814年)所著《元和郡县图志》,是一部历史地理专著,全书四十卷.它记述了各郡县的户口、物产、山川古迹、地理沿革等内容,是研究唐代历史和地理的重要著作.原书各镇篇首的地图在宋朝时已经遗失,因此,后人又称之为《元和郡县志》.李吉甫关注的地理重点是“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意义在于“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杜佑(公元734-812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财政学家、地理学家,曾任宰相.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此外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系《通典》的要义,杜佑认为地理的重要在于“辨区域,徵因革,知要害,察风土”.由此我们看到,唐人的地理思想就是强调实用性、强调地志要记载关涉国计民生的有用内容.
5.唐代建筑学:唐代土木结构的建筑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当时首都长安城就是一个规模宏伟、世界上仅有的建筑群.据近年考古工作者的实测,长安城南北长8651米,东西宽9721米,周长36.7公里,面积达84平方公里.城内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个宫殿区,建有雄伟的宫殿和亭台楼阁;宗庙社稷、官衙廨署布列在皇城之内,街道宽阔挺直,里坊整齐划一,宗教寺院、公卿官员府第林立,组成了这座宏伟壮观的大都城.长安城的建筑设计对国内外的城市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当时国内各州城和日本国的都城建设皆竞相仿效.现存的唐代殿堂建筑有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它们是国内目前仅存的两座木结构古建筑.而西安市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则是唐塔中最享盛名者.
6.唐代医学:唐代医学有很大的发展,不但分科较细,而且名医倍出,其中最杰出的是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孙思邈(581年~682年).652年(永徽三年),孙思邈写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三十年后,又写成了《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补前书之不足.通常把这两部著作简称为《千金方》,这是孙思邈一生辛勤探索的结晶.孙思邈在书中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医家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收集了5300多个药方.他对妇科和儿科特别重视,把他们列在卷首,主张独立设科.他注意药物配伍和辨证施治,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在药物的采集和应用方面,孙思邈也有突出的成绩.《千金方》共收载了八百余种药物,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还专门作了记述.由于孙思邈对药物学和医学所作的巨大贡献,博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唐朝医学的另一个杰出成就,是在659年(显庆四年)由苏敬等人集体编修的,图文并茂的药物学专著《唐新本草》.此书共五十三卷,收集药物844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定的药典.
7.雕板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印刷术是雕板印刷,大约在7世纪中期,已经有了雕板印的佛像.到8世纪80年代,有了作为商人纳税凭据用的“印纸”出现.824年(长庆四年),在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到文宗大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可见在唐后期雕板印刷已相当发达.
8.唐代宗教:唐朝积极提倡各种宗教.当时从波斯传来的有祆教、摩尼教和景教(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此外伊斯兰教也随大食商人在长安等地流传,但主要是在西域胡商中流传,唐人信仰的并不多.在唐朝流行的主要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其中又以佛教的势力最大,影响最深.道教尊老子李耳为教主.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李渊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企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666年(乾封元年),高宗下令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进一步尊老子为大圣祖,令人画老子像颁于天下,要求生徒皆习《老子》、《庄子》等,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等,以壮大道教的势力.玄宗还派人四处搜寻道经,编纂《道藏》3744卷.当时两京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庙,道观也很多,仅长安就有三十所.据统计,到884年(中和四年),全国共有1900余所道宫,道士达1.5万余人. 佛教在唐代逐渐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各派虽有差异,但基本精神却是相同的,提倡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引导人们逆来顺受,安心现状,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在诸派别中,以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的影响较大.以慧能(638年~713年)为代表的禅宗,兴起晚,但影响却远超其他各派.禅宗相传是由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武则天时,禅宗分为南、北二宗.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有两个大弟子,一为神秀,一为慧能,神秀创立北宗,慧能创立南宗.南、北二宗各把自己的主张归纳为四句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说,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然后才能渐悟成佛.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反对神秀的渐悟说,主张佛在心内,只要净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诵大批的经卷,便可以顿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简单速成的方法,对于那些看不到出路的广大百姓,对于灵魂空虚的地主官僚有很大吸引力.因此,南宗战胜了北宗,得到广泛流传.到唐后期,它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垄断了佛坛.整个唐代,佛、道二教的斗争一直很激烈.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武则天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压在佛教之下.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寺院经济势力,听从道士的建议下令灭佛.宣宗继位后,又下令扶植佛教.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加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在与道教的斗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9.唐代哲学:唐王朝一直采取儒学为先、尊佛崇道的开放文化政策,促进了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摄,推进了三教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中国佛教随着国家统一,南北佛教的合流,逐步完成了中国化,进入了鼎盛发展期.隋唐时期最主要的佛教宗派有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各宗派分别编制了世代相承的“法统”,并各自建立起佛教哲学体系.佛学成为隋唐时期中国哲学的最高形式.各宗派之间的融摄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唐以后,三教合一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在隋唐王朝的重视和鼓励下,经学研习与仕禄之途挂钩,促进了经学的发展,但隋唐经学长于注疏,在哲学方面并无开创性的成就.中唐以后,在韩愈、李翱等的努力下,儒学开始复兴,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做了先期准备.同时佛教的流行,引起了世俗地主与僧侣地主在政治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反佛运动兴起,傅奕认为佛教僧徒“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傅奕反佛是从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地主阶级政权的利益出发的.傅奕把人的“生死寿夭”归结为自然原因,揭穿了佛教徒所宣扬的佛决定一切的说法.傅奕还曾把魏晋以来的反佛人物编为《高识传》,作为反佛斗争的武器.唐朝反佛斗争最有影响的人物则是韩愈,他在《原道》和《论佛骨表》中,从三个方面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一是指责佛道耗费大量财富,加重百姓负担;二是指责“佛本夷狄之人”,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指责佛教灭弃封建伦常.韩愈的反佛言论触怒了宪宗,几乎因此丧命,后遭贬斥,但他反佛的斗志并未消沉.柳宗元在《天说》、《天对》及《答刘禹锡天论书》等文章中,表达了一定的进步思想.他认为宇宙是由混沌、运动着的元气构成.宇宙没有起点,也没有极限,自生自灭,自己运动变化,不受造物之神的主宰.大地、元气、阴阳就像瓜果、草木一样,都是自然物质,没有意志.他明确指出,生殖与灾荒是自然现象,社会的治乱则是人事,“其事各行不相预”.因此,他主张要重视人事而不空谈天命鬼神.刘禹锡在《天论》中进一步补充了柳宗元关于天的进步思想,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著名学说.刘禹锡认为,自然界(天)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天不能干预人间的治乱,人也不能干预气候的变化.因为存在相互作用,所以天与人又能够“交相胜,还相用”.当社会法制畅行,是非清楚,人们了解祸福的原因,这时“人理”就能战胜以“强弱”为准则的“天理”,人们就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天命,这是人胜天.反之,当法制破坏,是非颠倒,人们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时人们就会把社会造成的祸福归之于“天命”,从而产生宗教迷信,这就是天胜人.刘禹锡相信,只要人类能够维持法制和是非,就一定能胜天.
10.唐代经学与史学:唐代科举都要考试儒家经典,因而推动了经学的发展.其经学发展的突出表现有:首先是考订经文.唐太宗以儒经“文字多讹谬”,不利于学生学习,令颜师古考订《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左传》等五经经文.颜师古多所订正,撰成《五经定本》,后颁布全国,成了官定的统一课本.837年(开成二年),在郑覃的建议下,唐政府又刻成了著名的《开成石经》.《石经》共114石,65万字.以上工作消除了五经文字歧异的弊病.其次,解释经义.唐太宗还令孔颖达与诸儒撰五经义疏.孔颖达采摘南北朝时期经师的义疏,成书180卷,名曰《五经正义》,消除了经学的门派之见.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开始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从此,作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的编修工作,完全操于封建政府之手.史书编修工作上的这一重要变化,反映出封建统治者更加重视总结统治经验,加强思想控制.唐以后各朝沿袭此制,连续修史,遂相沿成为一种制度.唐代编成的正史很多,二十四史中,唐朝编修的有八部,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由李延寿私人编修而获得政府批准成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两部.鉴于梁、陈、北齐、周、隋五史没有《志》,后来又增修了《五代史志》,这就是现在《隋书》中的《志》.《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人,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史学家.《史通》二十卷对过去的史学著作,从体例、史料、语言文字到人物评价、史事记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表现出不受传统观点束缚和敢于创新的精神.《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作者杜佑(735年~812年),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改编,用了三十余年时间完成了《通典》二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记载了从上古直到唐代宗年间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对于唐朝(天宝以前)的记载尤其详细.此书不仅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为后来的典章制度分类专史开创了先例.